广东鸿业a港区3000dwt钢铁码头结构设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内容摘要:

在需求的推动与政策倾斜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外资都有了巨大的投资建港口的动力。 仅就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提出 “以港兴市 ”的城市就有近 20 个,深圳、上海外,天津要“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宁波提出 “要完成从地方内河港到国 家级海港再到洲际大港的惊人 „三级跳 ‟”,福州要 “五年内冲刺亿吨大港 ”等等。 外资财团的投资冲动则来自于港口的稳定收益,同时由于港口建设所需资金大、投资周期长,国家政策也鼓励具有雄厚资金和港口管理经验的财团进入港口业。 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货物运输量急增。 小虎岛位于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在该地区进行货物中转、仓储有着比较好的区位优势,也是适应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大趋势。 在该地区建设码头是适应当地 密 集疏运,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由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货物运输量很大,但该地还没有规模比较大 的专业中转码头。 在该地区的 广东鸿业码头 A 港区 3000DWT 钢铁码头结构设计( B) 第 2 页 共 81 页 建设码头是鸿业公司为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带动其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编制依据 资料 指导老师提供 2020 级港航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 港口工程相关规范 和港口工程结构设计算例。 设计内容 设 计内容主要包括:码头总体平面布置、装卸工艺、港工建筑 物 、结构计算 等。 设计概要 建设地点 广州市南沙区 建设规模 表 11 建设规模 题目名称 设计年吞吐量(万吨) 货种 3000 吨级 钢铁 码头 65 钢铁 广东鸿业码头 A 港区 3000DWT 钢铁码头结构设计( B) 第 3 页 共 81 页 2 基本资料 地理位置 拟建鸿业有限公司的 码头工程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码头 所在 板沙尾河段宽约 800m,两岸筑有堤围。 码头 所在 番顺联围 堤防 防洪标准为 50 年一遇,堤顶高程 ~。 工程河段属感潮河段,同时受上游来水和下游出海口潮汐影响,水文情势复杂。 地理坐标 113176。 33′ 43″ E, 22176。 50′ 24″ N。 拟建工程地理位置见图 21。 图 21 拟建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气象资料 采用东莞气象台 (东经 11345, 北纬 2302, 海拔高度 ) 1957年~ 199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得 :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 : ℃ 极端最高气温 : ℃ 1994 年 7 月 2 日 极端最低气温 : ℃ 1957 年 2 月 11 日 历年平均 35 的日数 : 天 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 : 广东鸿业码头 A 港区 3000DWT 钢铁码头结构设计( B) 第 4 页 共 81 页 历年最大降水量 : 历年最小降水量 : 最长连续降水量 : 日最大降水量 : 多年日降水 10mm的天数 : 天 多年日降水 25mm的天数 : 天 多年日降水 50mm的天数 : 天 多年 日降水 100mm的天数 : 天 雨季月份 : 4~ 9 月 降水日数占全年的百分比 : % 雾 多年平均雾日数 (能见度 1000 米 ): 日 最多年份日数 : 15 日 年分布情况 : 1~ 4 月多 , 6~ 8 月少 日分布情况 : 早晨多 , 午间少 雾日占全年的百分比 : % 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 79% 最高相对湿度 : 100% 湿度年内分布情况 : 3~ 9 月大 , 其余各月少 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间 小时。 风况 风向的变化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由表 21 和图 22 可知,全年以北风为主导风向,南风次之,出现频率分别为 %和 %,西北偏北风(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的出现频率也较高,为 %,全年静风频率为 %,偏西风出现 的 机率最少,频率在 2%以下。 表 21 风向风速特征值 广东鸿业码头 A 港区 3000DWT 钢铁码头结构设计( B) 第 5 页 共 81 页 风向项目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平均风速( m/s) 频率 ( %) 风向项目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平均 ( m/s) 频率 ( %) 图 22 风玫瑰图 多年年平均风速为 ,偏北风( NNWNNNE)的风速较大,为 ,其次为偏南风( SSESSSW),平均风速在。 台风 台风影响期 : 4 月至次年 1 月 台风盛行期 : 7~ 9 月 平均每年次数 : 次 台风过境 情况最大风速 : 26m/s, 东南东风 瞬时风速 : 35m/s, 东南东风 水文资料 潮汐 ( 1) 潮汐性质 港址所在水域具有河口的潮汐性质 , 据附近的泗盛围站 ,( Hk1+Ho1) /Hm2=, 属不规则半日混合潮型。 在一个太阴日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 但相邻的高潮 ( 低潮 ) 的潮02468101214NNNENEENEE 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平均风速 各风向频率 广东鸿业码头 A 港区 3000DWT 钢铁码头结构设计( B) 第 6 页 共 81 页 位和潮时不相等 , 出现潮汐昼 日不等现象。 在一个太阴月中,随着溯望月周期变化 ,本海区也有一个由大潮到小潮、再由小潮到大潮的月变化规律。 海域属 于 弱潮区,潮差相对较小,一般是春、秋分潮差最大,夏、冬至潮差最小,汛期又普遍小 于枯水期。 ( 2) 潮位特征值 水位特征值采用泗盛围站的 1964~1978 年的数值,泗盛站位于东莞河上,其位置东经113176。 36′,北纬 22176。 55′,距河口 2 公里。 以下所有水位值均换算到当地理论最低潮面起算。 历年最高潮位: ( 1989 年 ) 历年最低潮位: ( 1968 年 ) 平均海平面: 平均高潮位: 平均低潮位: 涨潮最大潮差: 落潮最大潮差: 平均潮差: 平均涨潮历时: 5 时 45 分 平均落潮历时: 6 时 45 分 ( 3) 设计水位 设计水位采用泗盛围站 1974 完整一年潮位推算。 设计高水位(高潮 10%): 设计低水位(低潮 90%): ( 4) 极端水位 极端水位用泗盛围站 1964~1992 年年极值水位求得。 极端高水位( 50 年一遇): 极端低水位( 50 年一遇): ( 5) 乘潮水位 表 22 高潮乘潮水位(单位: m) 累积频率 (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高潮 1 小时 高潮 2 小时 潮流 广东鸿业码头 A 港区 3000DWT 钢铁码头结构设计( B) 第 7 页 共 81 页 ( 1) 流入拟建工程水域的落潮流,主要有珠江干流和东江四口门(东江干流、麻涌、淡水和东莞水道)及沙湾水道,就落潮量来讲,珠江干流远比东江四口门及沙湾水道大。 因此,珠江干流落潮水流仍是该水域落潮流的主要动力因素。 ( 2) 本水域处于珠江干流和东江四口门(潮汐水道)的交汇处,水深流急。 流速:本河道水流较急,实测流速, A 站涨潮最大流 速 , 落潮最大流速为。 B 站涨潮最大流速 , 落潮最大流速为。 C 站涨潮最大流速 , 落潮最大流速为。 A、 B 两站落潮流速均大于涨潮流速,而 C 站却相反,涨潮最大流速大于落潮最大流速,这主要是由于 C 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潮流受小虎山角及小虎礁影响的结 果。 三站涨落潮流向因所处位置不同,受岸线及地形影响,涨落潮流向各有不同。 但仍可以看出拟建工程水域的水流基本上是顺水道方向的往复流。 A 站:涨潮流向 295 度, WNW 向;落潮流向 115 度 , ESE 向。 B 站:涨潮流向 300- 315 度, NW 向;落潮流向 155 度, SE 向。 C 站:涨潮表层流向 330 度, NNW 向,中底层 30 度, NNE 向;落潮流向 210- 250度, SW 向。 坭 洲 水 道沙湾水道坭洲头N小 虎 岛沙 仔 沥沙 仔南沙洲大 虎 岛西 大 坦B测点大 虎 水 道A测点C测点小虎礁 图 23 小虎岛码头测流点位置示意图 ( 3) 三站涨落潮流向因所处位置不同,受岸线及地形影响,涨落潮流向各有不同。 但仍可以看出拟建工程水域的水流基本上是顺水道方向的往复流。 A 站:涨潮流向 295 度, WNW 向;落潮流向 115 度, ESE 向。 B 站:涨潮流向 300- 315 度 , NW 向;落潮流向 155 度, SE 向。 C 站:涨潮表层流向 330 度, NNW 向,中底层 30 度, NNE 向;落潮流向 210- 250度, SW 向。 广东鸿业码头 A 港区 3000DWT 钢铁码头结构设计( B) 第 8 页 共 81 页 ( 4) 拟建工程水域的外海潮波,从伶仃洋传入,通过虎门水道进入狮子洋向向黄埔方向逐渐消弱。 涨潮时受径流的顶托;落潮时径流和潮流一起下泻。 因此,落潮平均流速大于涨潮平均流速;落潮历时相对的大于涨潮历时。 波浪 港区位于珠江口喇叭顶以内 , 外海传进来的波浪受沿程众多岛屿 ( 特别是上、下横挡岛 , 大虎岛 ) 、河床地形及水深等因素影响 , 传到港区逐渐消能 , 波浪不大 , 因而只需考虑小 风区的风生波。 表 23 极端高水位下波浪要素 方向 重现期(年 ) H1% H4% H5% H13% Hm Tm L E 50 25 .86 10 .67 2 .76 .64 .62 .51 .32 NE 50 .70 25 .96 .60 10 .92 .89 .74 .46 2 .60 .50 .48 .40 .25 N 50 .72 25 .63 10 .99 .82 .51 2 .73 .61 .59 .49 .31 SE 50 .67 25 .96 .60 10 .99 .82 .51 2 .76 .64 .62 .51 .32 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 珠江三角洲在大地构造单位上属于华南准地台之桂湘赣粤褶皱带与东南沿海断褶带之交接带上,即粤中拗褶断束的南部,根据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综合特征,可划分为四个构造阶段: ( 1) 加里东构造阶段:形成了北东及东西方向不甚标准的全形褶皱,同时有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 ( 2) 华力西-印支构造阶段:形成比较紧密的北北东方向褶皱,并伴随有花岗岩侵入活动; ( 3) 燕山构造阶段:在三迭纪末、早侏罗纪末及侏罗纪以后有三次以上构造运动发生,形成北东向、局部 为北西向的宽展型褶皱,燕山阶段有广泛的侵入活动,有大规模的断裂活动,从方向上看,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北东向断层占绝对优势,北西向断 广东鸿业码头 A 港区 3000DWT 钢铁码头结构设计( B) 第 9 页 共 81 页 层形成较晚; ( 4) 喜马拉雅构造阶段:岩层轻微褶皱,并形成上、下第三系之间的微不整合面,晚期有玄武岩喷发和断裂复活。 第四纪期间由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剥蚀作用,本区西、中、南部准平原化,中晚期后,由于地壳下降区内很大面积遭到海水侵入,造成广阔的三角湾,由于地壳间歇性的上升和稳定交替,形成四级阶地沉积,同时三角湾也不断被充填,使三角洲不断增大,三角湾相应缩小。 本工程区 基岩为上第三纪中新统含砾砂岩及燕山期花岗岩。 根据钻探所揭露的地层分析,探区未发现有活动性断层通过及断裂破碎带发育的地段,地层相对稳定。 岩、土层分布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的地层及区域地质资料,按从上到下予以描述如下: ( 1) 人工填土:紫红色为主,松散,稍湿,主要由黏性土及岩石碎块组成。 平均层顶标高为 ,平均厚度约 2m。 ( 2) 淤泥:灰黑色,饱和,流塑,局部含生物贝壳,具有腐臭味,局部夹薄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平均厚度为 12m左右。 ( 3) 风化含砾砂岩:紫红色,岩心呈半土状。 岩面顶高程在 ~15m。 不良地质现象 探区地形地貌及岩土层相对稳定,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从现场的地形地貌及钻探所揭露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