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桉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产资料,不仅能落实农民各项合法权益,还能提高农民群 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福建、江西等南方重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集体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随着这项改革在全国的全面推开,势必极大的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和林区的民主管理进程。 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摆到了十分 14 突出的位置。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林业建设成效显著,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 用。 “十五”期间,我国年均营造林面积超过 1 亿亩,森林的覆盖率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大大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对农业发展的生态保护功能;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和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带动了农民增收;林业产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 2020 年达到 7269 亿元。 2020 至 2020 年五年间森林旅游业产值 亿元,仅 2020 年,森林公园提供直接就业机会36 万个,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 1000 亿元。 同期,全国茶桑果产值累计达 5000 多亿元,乡镇、村和农民 个人生产的木材和毛竹产值达到 752 多亿元。 多年来,亿万农民群众的林业生产实践证明,兴农富民,潜力在林。 林业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发展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内在潜力。 一是林地资源优势。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尤显珍贵。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69%,山 区的发展主要靠林业,部分重点林区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林业。 我国可 用的林业用地是耕地的两倍多,其中相当部分林地的潜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每亩森林的蓄积量仅为 立方米,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 大差距,发展空间大。 在耕地潜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林业,能拓展农村经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物种资源优势。 我国有木本植物 8000 多种、陆生野生动物 2400 多种、野生植物 30000 多种,林业还有 1000 多个经济 15 价值较高的树种,许多物种都能开发出一个大产业,这些物种绝大部分分布在山 地 林区,为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培育养殖和加工业、增加农村就业和收入,提供了丰富的物种条件。 三是市场需求优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农业和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每年我国木材供给缺口达1 亿立方米以 上, 2020 年进口额达 亿美元。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形成了国内林产品市场的巨大空间,为农村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四是产业特色优势。 我国农村大约有 亿剩余劳动力和1/2 的剩余劳动时间,经济林业、竹藤花卉业、种苗业、沙产业等林业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农民关联程度高,可以吸纳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直接增收。 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民新的增收渠道和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支柱。 五是资源增长量优势。 随着近几年来国家的巨额投资和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林业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增量。 清 查表明,我国森林面积比上次清查净增加 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森林蓄积增加 亿立方米,未成林面积净增 420 万亩,中幼林面积净增 7500 万亩,两项后备资源递增趋势明显,为发展林业二三产业,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物质潜力和前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资源基础。 以商品材销售为例,“十一五”期间,每年人工商品林 采伐 量为 亿立方米,生产木材 9900 万立方米,仅原木销售每年可达 495 亿元。 项目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农民新的增收渠道和华蓥农村 经济发展的主导 16 产业和经济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的确定,为林业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赋予了林 业 也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神圣的历史使命。 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改革为动力,突破体制障碍,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头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社会对林业和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每年我国木材供给缺口达 1 亿立方米以上, 2020 年 进口额达 亿美元。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形成了国内林产品市场的巨大空间,为农村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我国农村大约有 亿剩余劳动力和 1/2 剩余劳动时间,经济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农民关联度高,可以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直接增收。 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渠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支柱。 项目建设是林业发展的需要 林业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给林业工作带来了机遇和希望,通过 万亩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对渠江流域、华蓥山大面积荒山荒地造林,能增加森林 面积和森林覆盖率,通过对造林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造林成效和林木生产力,缩短林木培育周期,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 并 间接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因此, 项目建设是华蓥林业发展的需要。 项目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解决 17 天然生态林保护工程后木材供需矛盾的需要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传统工业化道路所造成的全球性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同时,城市化伴随着诸多的生理和心里疾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正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 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能大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的增加,能有效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加快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对 渠江流域、华蓥山区的生态建设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项目建设将局部缓解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木材紧缺的局面,有效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其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章 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木材是世界公 认的四大原材料(木材、钢铁、水泥、塑料)之一, 它 具有吸音、绝缘、美观、易于加工、优质纤维含量高等优良特性, 被 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造纸、家具制造、矿柱、包装、交通、人造板生产、农村能源和人民生活消费中。 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以木材原料为主的林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又难以替代的重要资源。 18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19992020 年)结果表明,中国森林面积达到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 其中天然林面积 亿公顷,人工林面积 5326 万公顷,人工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 %,列居世界第 5位。 与第 5 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19941998 年)比较,森林面积增加 1596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了 %。 伴随着我国对林业保护力度和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的林业产值以远远高于 GDP 增长的速度发展。 然而,我国的林业也存在以下问题: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 61%,居世界的 130 位。 人均森林面积 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居世界的 134 位;森林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 34%,中部地区为 27%,西 部地区只有 13%,而占国土面积 32%的西北 5 省(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 6%;全国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 85 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85%,居世界第 84 位。 木材供给分析 改革开放前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林业被定位于基础性产业,其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优质廉价的木材原料。 这段时期木材供给几乎全部来源于天然林资源。 木材进口则由国家指定专门的国营公司根据国家建设需要从有限的几个国家和地区进口木材。 改革开放直到 1998 年之前,天然林资源仍然是我国木材供给的主体,国内木材供给 90%来 源于天然林资源。 1998 年之后,由于多年来对天然林资源的“重采轻予”,终于导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等特大洪涝灾害的发生。 从保护大环境的角度出发, 19 我国政府于 1998 年果断实施了 17 个省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以年均 15%的速度逐年调减工程区内木材产量。 与此同时,国家逐步取消了对木材进口的管制。 为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1999 年,国家完全取消原木、锯材进口关税, 使 我国木材市场成为国际木材市场的重要组成。 我国木材市场供给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产 材 ,一部分是进口 材。 国产 材 的供给较为复杂,主要由计划内木 材产量和计划外木材产量构成。 其中计划内木材产量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每年下发的森林采 伐 限额所规定的采 伐 量;计划外木材产量就是以超限额采划和乱采滥伐的形式进入市场流通的木材量。 我国木材市场供给量 = (计划内木材量 +计划外木材量 +非单板型人造板用裁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计划内木材产量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19972020 年间,其产量由 6395 万立方米米降至 4950 万立方米,年均递减率为 %。 进入 2020 年后,计划内木材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与 2020 年比较,增长了%。 这主要是由于天保工程第一阶 段的目标基本完成,对工程区木材产量的限制基本到位,以及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开始呈现出增长的势态。 木材进口是国外木材资源对我国市场的供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