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科研及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可编辑版内容摘要:
沭、大汶、泗、淄等主要河流;在胶东半岛,由大泽山、艾山、昆嵛山、伟德山构成西南 — 东北向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入海诸河,如大沽、五龙、黄水河等;鲁西、北平原的河流,多随地势自西向东流,成平行水系,属坡水性河流,如洙赵、徒骇、马颊等主要河流,鲁北河流大都平行独流入海,鲁西南的河流都注入运河湖带,属淮河水系。 XX 的湖泊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西侧和北侧山前冲积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主要有京杭运河沿线的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沿线的白云、芽庄、青沙、马踏等湖,水域面积共约1600 平方公里。 XX 的降水和地 形条件,有利于水系的发育。 全省除黄河横亘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外,有流域面积超过 1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 46 条,300— 1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 107 条。 河网密度为 公里 /平方公里,大多为雨源型间歇性河流。 山丘区河流源短流急,汛期洪水暴涨暴落,枯水期基流很小,往往断流;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坡度缓,汇流速度慢,洪水持续时间长,排水不畅,汛期洪水渲泄不及,枯水期断流。 XX 的河流状况和径流特点是造成洪涝频繁和水资源贫乏的主要原因。 (二) 社会经济状况 1. 人口、民族 山东省 是我国人口众多、密集的省份之一。 1998 年底,全省总人口为 万人,自然增长率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564人,仅低于江苏,为全国第二位。 XX 也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38 个少数民族,共约 50 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 建国以来, 山东省 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 1998 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XX 农业稳步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不仅解决了全省城乡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为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农产品和出口创汇。 1998 年,全年农 业增加值为 1230 亿元,“九五”期间平均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 全年粮食总产 4300 万吨,棉花总产 万吨,油料 万吨,果品 万吨; 1998 年全省共完成成片造林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全年水产量总产量达到 万吨。 工业发展较快, 1998 年,全省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 (三) 资源概况。 全省共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2300 多种,其中 14 种为 濒危植物, 76 种为稀有植物。 全省植物区系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南北过渡地带性,由于地处暖温带的南部和植物区系丰富的亚热带相毗连,它们之间没有植物迁移的天然阻隔,在西部和北部又都以大平原与华北地区相连,有利于其他地区植物的入侵定居,因而汇集了南北方的植物种类如山茶、红楠、野茉莉、多花泡花树、透茎冷水花、细辛、蒙古栎、辽东栎等,而青岛百合、烟台翠雀、 XX 银莲花等则是 XX 特有植物。 我省植物区系组成的另一个特点是古老性,由于在冰期中没有受到大规模冰川的直接影响,现存植物多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代。 此外,在地史上 XX 曾和辽东半岛及日本等地相连接,植物和朝鲜、日本等国相沟通,也丰富了其种类组成。 全省共有陆生脊椎动物 516 种,其中哺乳动物73 种,鸟类 406 种,爬行动物 28 种,两栖动物 10 种;梅花鹿、丹顶鹤、白鹳等 84 种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省处于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鸟类区系特别丰富,占全国鸟类总数的 30%,其中大多数为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 山东省 湿地类型共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等 5 大类,划分为浅海水域、岩石性海岸、潮 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海岸性咸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等 13 种类型。 面积≥ 100 公顷的湿地总面积 178 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 11%。 其中,面积≥ 100公顷的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 121 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 68%;面积≥ 100 公顷的河流湿地 30 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 17%;面积≥ 100公顷的湖泊湿地 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 9%;面积≥ 100 公顷的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 3940 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 %;面积≥100 公顷的库塘 湿地 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 %。 (四)取得的主要成就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主要表现在: 1. 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环境明显改善。 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294 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 %。 共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6 处,总面积 万公顷,自然生态保护小区 50 多处,两项合计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 此外,在威海建立了大天鹅管理站;在青岛、烟台长岛建立了鸟类保护环志站; 1996 年,省政府批准把全省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濒危物种,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乱捕滥猎、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 一方面增强了广大群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 制观念,过去一度普遍存在的诸如捡鸟蛋、掏鸟窝、捕鸟猎兽和破坏其生存环境的现象越来越少,爱鸟护兽的人越来越多,每年各地救护老弱病残动物都在 1000 余只。 另一方面,通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案件,震慑了犯罪分子,教育了广大群众。 仅 1996 年至今,全省共查处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 396 起,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3. 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步增长。 一是野生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加,建国后至今,全省木本植物由 610 种增加到近 900 种,银杏、水杉、杜仲、鹅掌楸、厚朴等一大批植物先后引进成功;陆生 脊椎动物由 490 种发展到 516 种。 二是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渐扩大。 如荣成马山港大天鹅由最初的十几只增加到 6000 只;黄河三角洲鹤、雁鸭、鹬类、鸥类等水禽数量由万只扩大到上百万只。 既便有些过去很少见到飞鸟的地方,也出现了莺歌燕舞,鸟雀争鸣的可喜景象。 4. 社会、经济综合效能显著增强。 全省野生动植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在控制农林病虫灾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创造的价值年均折和经济效益 150— 200 亿元。 到 2020 年底,全省野生动物饲养场发展到 1500 家,存栏动物总数 110 万只;野生植物培植地 1200户。 与 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相关的企业、单位近 2020 家,年创直接经济效益 100 多亿元,间接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我省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的历史悠久,野生动植物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条件。 但是,长期盲目无节制的开垦和掠夺式利用,导致了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 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掠夺式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在野生动 植物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总体而言,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 1. 认识上存在偏差,个别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被动滞后。 不少干部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野生无主,谁猎(采)谁有”的传统错误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少数地方领导人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市场经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抓这项工作不能突出政绩,致使很多政策措施不能落到实处,工作怠慢被动。 由于。山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科研及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可编辑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