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内容摘要:

限公司合作建立功能微生物与昆虫联合转化畜禽粪便作为微生物饲料工艺,利用食用菌副产物生产新型配合饲料工艺、饼粕、酒糟、茶渣、香蕉秸秆混菌混菌发酵饲料工艺,鲜薯叶、甘薯渣等南方旱地作物副产物转化为单细胞蛋白饲料和发酵饲料的工艺示范及规模化生产。 4) 综合示范基地: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8710 部队农副业基地(福清市渔溪镇)拥有规模化养猪场、养鱼池、蔬菜基地、育苗基地等,可作为综合示范基地,示范本项目生物有机肥、生物基质、生物饲料以及相关生物原料产品的应用。 五、项目预期目标 针对 我国 农产品(动物、植物、微生物)生产和加工过程产生的农业副产物 转化利用 , 筛选出各种功能 微生物资源。 获取高效功能微生物菌株明确降解转化 作用机理,建立发 酵 工艺和制剂加工工艺。 利用功能微生物制剂转化 农业副产物 , 建立 在畜禽养殖、大田作物生产、果茶生产、食用菌栽培、生物制品生产等 农业副产物 的转化利用的技术参数并应用。 建立 农业副产物转化 功能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包括微生 物饲料 、微生物肥料、微生物修复等功能菌株 3000 株以上,包有机质腐熟微生物 1000株, 秸杆 及农产品残渣发酵 饲料 微生物 700株, 生物原料转化及食品发酵 菌株 300株, 具解磷、解钾、植物生长10 调节或其他对植物有益功能的菌株 1000株菌,形成功能 微生物 生物学特性研究、微生物功能相关基因应用基础研究、功能微 生物安全性的研究、微生物制剂生产工艺研究平台、资源及技术信息 的 共享平台共 5个研究技术体系或平台。 为农业 副生物的转化利用 研究与产品开发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研制 农业副产品开发功能性有机肥 生产工艺 7套,开发 生物饲料 生产工艺 8套,开发 生物基质 生产工艺 9套,开发 生物原料 生产工艺 6套。 开发 生物有机肥 产品 8个( 畜禽养殖 1个 、大田作物生产 2个 、果茶生产 2个 、食用菌栽培 1个 、 香蕉 1个、 生物制品 副产物 1个) 、生物基质 产品 5个( 大田作物生产 2个 、果茶生产 2个 、 香蕉 1个) 、生物饲料 产品 7个( 畜禽养殖 1个 、大田作物生产 1个 、果茶生产 1个 、 香蕉 2个、 生物制品生产 2个)、 生物原料 产品 8个( 大田作物生产 2个 、果茶生产2个 、食用菌栽培、 香蕉 2个 、 生物制品生产 3个 )。 申请相关专利 30项 ,标准 20项。 建功能性肥料生产线 1~2条,生产肥料 1万 t; 生物基质生产线 1~2条 , 生产 各种基质 2020t; 生物饲料生产线 1~2条 , 生产饲料 5000t, 及相关生物原料产品生产线 1~2条 ,生产 各种 原料 2020t。 发表学术论文 80篇 以上 ;培养硕士 30名,博 士 10名。 生物有机肥 推广应用 1000 万亩次以上 、生物基质、生物饲料以及相关生物原料 ,培训人员 5000 人次 以上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 20 亿元。 六、项目参加人员 姓 名 单 位 年龄 性别 从事专业 职称 /职务 责任分工 刘 波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55 男 农业微生物 研究员 /院长 项目主持 翁伯琦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55 男 生态农业 研究员 /副院长 研究骨干 唐建阳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51 男 农业微生物 研究员 /所长 研 究骨干 朱昌雄 中国农业科学院 49 男 药物微生物 研究员 /副所长 研究骨干 林新坚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56 男 土壤肥料 研究员 /所书记 研究骨干 汤 浩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43 男 遗传育种 研究员 /所长 研究骨干 邱思鑫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38 男 植物保护 研究员 研究骨干 朱育菁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39 女 植物保护 研究员 研究骨干 张吉斌 华中农业大学 46 男 微生物分子生 物学 教授 研究骨干 11 杨 广 福建农林大学 38 男 植物保护 副教授 研究骨干 顾金刚 中国农业 科学院 39 男 微生物学 副研究员 研究骨干 黄惠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41 女 微生物资源和 利用 副研究员 研究骨干 谷 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8 男 植物营养 研究员 研究骨干 七、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设立项目办、实施领导小组和项目执行专家组,项目办对项目主持人负责,协助主持人进行项目的管理,实施领导小组和项目执行专家组负责协调、监督、检查、指导项目实施,实行子课题管理及目标任务考核和滚动管理等多种机制,充分调动各参加单位及成员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全面完成项目各项目 标与任务。 ( 1)项目采取中央有关部门和实施单位联动的管理方式,由农业部相关管理部门审定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确定项目目标任务,监督项目实施。 ( 2)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 主持人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分解项目目标任务,全面负责项目组织管理,组织项目实施。 负责召集项目专家组会议,对各承担单位工作进展定期(每年一次)、不定期进行考核和技术评价。 ( 3)设立项目办。 项目办由 23 名年富力壮的青年技术人员成组成,协助主持人进行项目的管理。 ( 4)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实施领导小组由项目承担单位有关负责人组成,其职责是对参加单位科技力量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解决项目实施遇到的有关问题,督促、检查项目进展。 ( 5)设立项目专家组。 实行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项目专家组由该领域内权威专家和有关管理专家、企业负责人组成,负责项目实施过程具体技术的咨询、方案审定,指导项目研究,对项目各执行单位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和技术评价。 ( 6)择优遴选出项目承担单位。 根据公益性行业专项总体要求和项目特点,项目承担单位在全国范围内优先选择团队水平高、基 础雄厚、特点鲜明、产学研结合紧密,成果丰富,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对产业发展贡献大的单位。 ( 7)项目内部实行子课题管理制。 综合考虑项目的具体内容和任务,并根据参加单位的工作基础与研究优势,对项目总体任务和目标进行分解,项目内部设立子课题,择优选择子课题负责人,实行子课题管理制。 ( 8)子课题实行目标责任制和滚动管理制度。 每年组织项目专家组依据项目任务书和年度计划对项目承担单位和子课题进行考核,实行滚动管理,动态调整。 12 ( 9)与企业紧密合作,加速研发成果转化,使企业全方位介入农药研发、中试、生产、田间应用的各 个环节,实现 “产学研 ”一体化。 ( 10)建立研发单位、生产企业、地方政府和农产品生产方密切配合的机制,使项目实施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及绿色农产品生产紧密结合。 通过上述组织方式,使该项目实施达到 “责任明确、重点突出、管理有序、强化集成、优势聚集 ”,实现项目、资金、队伍、基地条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等科研要素在空间上的集合,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为我国农产品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13 三、附件 申报单位与参加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项目申报单位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于 1960 年。 现设有水稻、茶叶、果树、作物、甘蔗、食用菌、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农业生态、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生物资源、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等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以及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共 16 个研究(服务)机构。 拥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福州分中心等 3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福建省精密仪器农业测试重点实验室等 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12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国家龙眼 枇杷资源圃、福建省农业科研野外观察站等 8 个国家和省级资源圃和野外观察站。 全院共有 142 多公顷实验场(圃) ,保存珍贵作物种质资源 13000 多份。 在职职工 1090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国家级专家 6 人、省级专家 1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73 人、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 ”人选 5 名、省 “百千万人才工程 ”人选 37 名;研究员 120 人,副研究员 22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317 人;博士(生) 108 人、硕士(生) 381 人。 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中农院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每年合作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 100 人左右。 19782020 年以来,共取得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成果 385 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重大成果 104 项。 我院 坚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适当开展基础研究,建立了作物育种、园艺科学、农业微生物、农业生态、动物传染病、基础生物学、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农村区域经济、食用菌等 10 个创新团队,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在水稻育种(超级稻、转基因水稻)、果树育种(枇杷、龙眼)、畜禽疫苗(番鸭细小病毒病)、水产病害(欧鳗小瓜虫)、生物农药(生物杀菌剂 ANTI8098A 和生物杀虫剂 BtA)、植物病虫防治(捕食螨、柑桔黄龙病)、农业生态(红萍资源)等方面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 我院坚持服务 “三农 ”,服务企业,近年来实施 “双百 ”行 动,每年选派百名农业专家深入基层服务百家农业龙头企业 ,选派百名农业专家驻点农村服务百个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 建立了 200 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示范点和 300 多个规模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探索出农业科技服务 “三农 ”长效机制,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参加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综合性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