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摘要:

1 控制点及水准点分布一览表 控制点 X Y 位置 A 5153424436 431267964 起点里程桩 B 5153453578 426486853 起点里程桩 C 5153419986 413458764 树林旁边 D 5153416674 431568986 玉米地边 水准点 高程 备 注 BM34 297312 里程牌下 BM35 299120 电线杆 BM36 300122 牌匾下墩 2 现场情况简述栓桩布置简图 根据设计院给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分布一览表在施工现场把这些点位保护好用混凝土和钢筋把控制点和水准点浇筑上保护好做好标记 3 控制点导线联测记录表 导线点复测记录表 测点 测角 方位角 距离 m 426609975 303176。 41′ 33〃 116380 64560 96831 K36450 51534725662 436520682 58176。 22′ 41〃 43146 22622 36740 K37500 51534036392 426426798 97176。 37′ 15〃 191070 25339 189382 K2550 51534258022 436355478 116176。 09′ 29〃 0001 0002 后视 D 5153416674 431568986 计算另附简图 角度闭合差 f 测 1〃 f 容 40〃 结论 误差在允许频差范围内符合要求 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fy 导线相对闭合差 f K 4 水准点联测一览表 水准点复测记录 施记表 2 工程名称主城区南环路工程 B1 标段 复测部位控制点 施工单位大庆市鑫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日期 测点 后视 1 前视 2 高差 高程 m 4 备注 3 1 2 3 1 2 BM3 4 1305 297312 设计院浇桩 2205 09 Z1 297311 2225 0850 1375 Z2 297312 1681 1462 0219 BM35 299120 设计院浇桩 1240 1891 0651 Z3 299122 1968 1648 032 Z4 299121 0954 1512 0558 Z5 299121 设计院浇桩 计算 实测闭合差 3 mm 容许闭合差 177。 12√ 04 177。 7589 mm 结论控制点精度符合要求可以作为施工控制点 观测 复测 计算 施工技术负责人 5 各点的数据修正表 6 结论 由此可见测量在施工中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对每一个控制点进行精确的测量并且对不准确的点进行修正不能因为追求进度而轻视质量更不能因为追求效益而放弃质量管理只有深刻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好所以我们在施工测量中必须严格要求精度保证质量 第六章路线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附以简图 1 确定施工控制测量路线的长度及控制点分布 控制点复测 为确保整个工程测量的准确无误首先应该对甲方提供的首级控制点用全站仪水准仪进行复测并将复测的最后结果交由监理工程师处理 控制点加密 1 由于工程测量工作的需要 甲方提供的控制点不能对整个工程实施放样所以有必要对控制点进行加密 2 首先应该了解工程现场需要然后才进行加密导线点的埋设 埋设过程中应该选择视觉空间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能长期保存的地方考虑埋设的控制点是否便于施工放样相邻控制点是否能通视距离是否太近保证平均边长大于 250 米最大 500 米为了便于保护应该对做好的控制点做明显测量标志及围护等措施然后根据已知点与新增点的关系进行排名编号至此控制点埋设任务基本完成 导线测量 1 导线测量是工程测量的开始是工程施工测量工作运转的基 础直接影响着工程各结构部位的正确性与精确性所以进行高精度的导线测量是工程测量关键的一步 2 根据工程对导线精度的要求布设相应的闭和导线或附合导线一般是以四等和一级导线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站仪已经在测量领域普及给测量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它可同时测距测方位角也可以进行悬高测量基线测量偏置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特殊测量功能颇多测量精度高误差小使用简便施测速度快因此导线施测多采用全站仪全站仪在有效鉴定时期内标称精度为 mD 177。 abD a为固定误差 mmb 比例误差 mmD 为测距长度 km 进行观测为最佳其步骤为 1 选择导线点 架好仪器调整仪器使全站仪水泡严格居中不宜超过一格 2 将仪器调到常规测量瞄准一导线点 I1调动螺旋使望远镜十字丝对中 I1点上棱镜然后置零平稳均速转动仪器瞄准另一导线 I2 点上棱镜对中两次按测量键测量测量员利用测量专用薄记录好观测值测站点与 I1I2 点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至此上半个测回完成下半个测回同样将仪器对中 I1点上棱镜纵转望远镜并且逆时钟转动仪器对准 I2测量记录好数据至此一个测回完成如此循环观测其操作方法一致 根据要求采用 DJ2 型全站仪观测四等导线需要 6 个测回一级导线需要 4 个测回采用 DJ1型四等导线须 4个测回 一级导线须 2个测回其观测水平角技术要求如下表 等级 仪器型号 同一方向值 各测回较差 两次照准读数较差 半测回归零差 四等 DJ2DJ1 96 46 68 一级 DJ2 12 6 12 其测距主要技术 等级 仪器型号 总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 较差 mm 单程各测 回较差 四等 DJ2DJ1 68 510 715 一级 DJ2 4 20 30 3 导线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四等导线测角中误差为 25测滤中误差为 10mm测距中误差不大于 13mm 方位角闭合差177。 5√ n n 为测站数相对闭和差 135000 测距相对中误差为 1 75000 一级导线其测角中误差为 5测滤中误差为 15 mm 相对中误差不大于 130000方位角闭合差为177。 10 √ n n为测站数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13 mm 当导线全长小于规定 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13cm 4 测量员根据记录的测量结果进行整理然后进行平差四等导线与一级导线须采用严密平差其平差结果应该满足规定技术要求否则不可作为测量施工放样最后将导线最终成果表交由监理师由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导线点才可以使用 水准导线测量 1 为确保整个工程水准测量的准确无误需对甲方提 供的首级水准控制点进行复核并记录好数据并将数据处理后的最后成果报监理工程师由监理工程师妥善处理 2 为了便于保护水准点尽量与平面控制点保持在同一点 上采用 Ds3 型的水准仪和红黑双面尺进行观测其观测顺序为后黑后红前黑 前红 其主要技术要求四等水准每一千米高差 10mm 环线闭合差为177。 20√ L mm L 往返导线总长单位km 山岭区177。 6√ n n 为测站数 视线长度小于 100m 前后视较差 5 m 前后视累积 10 m 偶然中误差小于 5m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差 02 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红黑面读数较差 3mm 本分划辅助分划或红黑面所测高度较差 5mm 往返观测各一 次 采用水准测量专用记录簿记录数据作业完成后对数据进行检核然后对数据进行平差平差结果应符合规范等级标准否则将不可施用 3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顺序为后黑前黑 前红 后红其主要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6mm 视线长小于 75mDS1 型为 100m 偶然中误差小于 3mm 前后视距累积差为 5 m 基本划分辅助划分或红黑面读数较差 2mm DS1 型为 1mm 基本划分辅助划分或红黑面所测高差不得超过 3mmDS1 型为 15mm 环线闭合差不大于177。 12√ L mm 山地为 4√ n 红黑面较差在允许范围内可取平均值作为测站高程 三四等水准的偶然中误差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M 177。 √ 14n[△△ R] 式中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 mm R测段长 km n测段数 M偶然中误差 44 导线施测完毕将测量成果整理并做相应平差将其成果交付监理工程师由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其水准点方才有效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三角高程测量 在一些高低不平的山区和建筑物密 集地区由于环境限制无法运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所以只能运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其主要步骤 1 将仪器调平置于已知点 H1 瞄准未知点 H22 用钢尺量取仪器高 i 和棱镜高r3 用中丝法盘左和盘右读数各一次两次读数较差不应大于 3 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等级 仪器 对向观测较差 mm 垂直角 较差 测回数中丝 最大边长 附合或环线闭和差 单向 对向 四等 DJ2 177。 35√ S 7 4 300 500 177。 20 √ L 三等 DJ1 177。 45√ S 10 3 800 177。 12√ L 备注 L 平距 线路总长 S 斜距若采用隔站观测则最大边长 300m 3 等 和 500m 四等 隔站观测需要 2 个棱镜进行前后视观测后后前前其两次观测高差较差177。 8√ S。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