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蒸汽热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程的要求,从现场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项辅助设施功能以及防火、环保、贮运等多种因素的需要,同时达到国家及当地政府规定的投资强度、建筑系数、建筑容积率和绿化覆盖率等各项用地指标的要求。 总图布置应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项目建设场地平面现状与竖向格局及生产工艺特点,对场区进行总体规 划,使场区物流顺畅、人流短捷、能源供应靠近负荷中心。 结合场地地形、地质、地貌等条件,因地制宜并尽可能做到紧凑布置,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资源,做到近期相对集中、远期预留合理,做到“一次到位、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总图规划原则。 总图布置采用设计标准及规范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工业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项目总平面布置方案 (一)平面布置总体方案 按照建(构)筑物的生产性质和功能,项目总体设计根据物流关系将场区划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公用设施区等三个功能区,要求功能分区明确,人流、物流便捷流畅,生产工艺流程顺畅简捷。 这样布置既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有利与生产设施的联系,又有利于外部水、电、气等能源的接入,管线敷设短捷,相互联系方便。 根据 XXX 有限公司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工艺、土建、公用等各种技术因素,做到总图合理布置,达到“规划投资省、建设工期短、生产成本低、土地综合利用率高”的效果。 达到工艺流程(生产程序)顺畅、原 材料与各种物料的输送线路最短、货物人流分道、生产调度方便的标准要求。 同时考虑用地少、施工费用节约等要求。 沿围墙、路边和可利用场地种植花卉、树木、草坪及常绿植物,改善和美化生产环境。 (二)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XXX 有限公司在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和主要设备选择确定以后,根据设备的外形、前后位置、上下位差以及各种物料输入(出)、操作等规划统一设计,选择并确定车间布置方案。 车间布置方案需要达到“物料流向最经济、操作控制最有利、检测维修最方便”的要求,生产车间布置详见 —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示意简图》。 (三)场区道路设计方案 XXX 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场区所有道路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其坡路及弯道等均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设计。 道路在场区内呈环状布置,拟采用城市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运输车辆行驶的功能要求。 场区道路布置满足安装、检修、运输和消防的要求,使货物运输顺畅,合理分散物流和人流,尽量避免或减少交叉,使主要人流、物流路线短捷、运输安全。 应与厂外道路衔接顺畅,便于企业运输车辆直接进入国道、高速公路等国家级道路网络,场区道路应与总平面布置、管线、绿化等协调一致。 道路 设计注重道路之间的贯通,同时,场区道路应尽可能与主要建筑物平行布置。 (四)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在建筑形象上充分考虑工业建筑的特性及建筑的地方性,根据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等特点,设计将充分利用建设场地的自然地貌和气候特征,通过运用建筑设计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使每个建筑物都具有良好的朝向及采光。 考虑到当地气温及气候 特点,在建筑物色彩方面采用浅淡色调,局部利用明快的暖色加以点缀。 (五)项目建设区绿化设计 场区绿化设计要达到:“营造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 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之目的。 场区植物配置以本地区树种为主,绿化设计的树木花草配置应依据项目建设区域的总体布置、竖向、道路及管线综合布置等要求,并适合当地气象、土壤、生态习性与防护性能,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 该项目绿化的重点是场区周边、办公区及主要道路两侧的空地,美化的重点是办公区,场区周边以高大乔木为主,办公区以绿色草坪、花坛为主,道路两侧以观赏树木、绿篱、草坪为主,适当结合花坛和垂直绿化,起到环境保护与美观的作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统一协调”的建筑空间。 (六)给排水布置方案 该项目用水由 XX 省 XX 市 XX 经济开发区给水管网统一供给,规划在场区内建设完善的给水管网,接入场区外部现有给水管网,即可保证项目的正常用水。 给水系统由 XX 经济开发区给水管网直供。 场区给水网确定采用生产、生活及消防合一系统的供水方式,在场区内形成环状,从而保证供水水压的平衡及消防用水的要求。 项目所在地供水水源来自 XX 经济开发区自来水厂,给水压力≥ ,供水能力充足,水质符合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消防水源采用低压制,同一时间内按火灾一次考虑,室内外均设环状消防管网,室外消火栓 间距不大于 米,消火栓距道路边不大于 米。 场内供水采用生活供水系统、消防供水系统、生产补给水系统,消防供水系统在场区内形成供水管网。 该项目年总用水量为生产用水、冲洗用水、生活用水和不可预见水之和,共计 立方米 /年。 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分别汇集后排入项目建设区污水管网。 运输组成 项目建设规划区内部和外部运输做到物料流向合理,场内部和外部运输、接卸、贮存形成完整的、连续的工作系统,尽量使场内、外的运输与车间内部运输密切结合统一考虑。 XXX 有限公司外部运输和内部 运输可采用送货制。 采用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使企业的物流组成达到合理优化。 把企业的组成内部从原材料输入、产品外运以及车间与车 间、车间与仓库、车间内部各工序之间的物料流动都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物流系统设计,使全厂物料运输形成有机的整体。 (一)场内运输 运输系统的设计要注意物料支撑状态的选择,尽量做到物料不落地,使之有利于搬运,运输线路的布置,应尽量减少货流与人流相交叉,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运输主要为原材料的卸车进库,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转运,以及成品的装车外运,场内运输由装载车、叉车及胶 轮车承担,其费用记入主车间设备配套费中,该项目资源配置可满足场内运输的需求。 (二)场外运输 场外运输主要为原材料的供给以及产品的外运。 产品的远距离运输由汽车或铁路运输解决, XX 市 XX 火车货运站运力充足,可满足项目场外远距离运输的需求。 短距离的运输任务将利用社会运力解决,基本可以满足各类运输需求,因此,该项目不考虑增加汽车运输设备。 外部运输应尽量依托社会运输力量从而减少投资。 主要产成品、大宗原材料的运输,应避免多次倒运,从而降低运输成本且提高运输效率。 总图主要数据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为 平方米,其中:代征地面积为 平方米,净用地面积为 平方米(约合 亩),场区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项目计容建筑面积为 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 平方米,绿化面积 平方米,道路场地面积 平方米,土地总体利用面积 平方米。 该项目建筑系数为 %,工程容积率 ,绿化覆盖率 %,办公及生活用地所占比重 %,场区土地综合利用率为 %。 第四章 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一、 项目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 《工业 建筑防腐设计规范》( GB50046)。 1《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 1《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3根据 XXX 有限公司提供的建 设方案有关数据资料和技术要求设计等。 二、建筑工程设计原则 XXX 有限公司本着“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并遵照国家建筑设计规范进行项目建筑工程设计。 在满足该项目生产工艺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布局合理、造型美观、色彩协调、施工方便,努力建设既有时代感又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建筑群的新形象。 建筑物平面设计以满足供应蒸汽热水生产工艺要求为前提,力求生产流程布置合理,尽量做到人货分流,功能分区明确,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要求。 建筑立面处理在满足工艺生产和功能的前提下,符合现代生产 厂房的特点,立面处理力求简洁大方,色彩组合以淡雅为基调,适当运用局部色彩点缀,在满足 XX 经济开发区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着重体现 XXX 有限公司企业精神,创造一个优雅舒适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项目总平面设计要求 功能分区合理,人流、车流、物流路线清楚,避免或减少交叉。 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 应留有发展或改、扩建余地。 应有完整的绿化规划。 本次设计充分考虑现有设施布局及周边现状,力求设施联系密切浑然一体,总体上达到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的效果。 四、设计方案构 思和特点 本工程项目位于 XX 省 XX 市 XX 经济开发区,本次设计通过与建设方的多次沟通、考察、论证,最后达成共识。 本次设计融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以建设和谐企业为前提条件,以建筑“功能、美观、经济”三要素前提为出发点,全盘考虑场区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等各方面要素,极力打造一个功能先进、生产高效的现代化企业。 针对业主提出的“高标准、高质量、快进度”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共同的目标,该项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原则,以“尊重自然、享受自然、爱护自然”为基点,全力提高员工的“学习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实现 XXX 有限公司经济腾飞的发展目标。 五、工程设计条件 (一)工程地质条件 XX 省 XX市 XX经济开发区属于工业用地,其地形地貌类型简单,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优良,水文地质条件良好,适宜该项目建设。 (二)设计荷载(可变荷载标准值) 基本风压: ㎡。 基本雪压: ㎡。 风荷载: ㎡。 雪荷载: ㎡。 灰荷载:有灰源车间为 ㎡。 灰荷载:无灰源车间为 ㎡。 屋面荷载:上人屋面为 ㎡。 屋面荷载:不上人 屋面为 ㎡。 楼面荷载: ㎡加 ㎡(灵活隔断)。 会议室: ㎡。 1卫生间: ㎡。 1楼梯荷载: ㎡。 1疏散楼梯: ㎡。 1外挑阳台: ㎡。 第五章 工艺技术设计及设备选型方案 一、工艺技术方案 (一)工艺技术方案要求 对于生产技术方案的选用,遵循“自动控制、安全可靠、运行稳定、节省投资、综合利用资源”的原则,选用当前较先进的集散型控制系统,控制整个生产线的各项工艺参数,使产品质量稳定在高水 平上,同时可降低物料的消耗。 严格按照轻工产品制造行业规范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为广大顾客提供优质的供应蒸汽热水和良好的服务。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高效率专用设备,使用高质量的原辅材料,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 XXX 有限公司市场竞争能力。 在工艺设备的配置上,依据节能的原则,选用新型节能型设备,根据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优先选用环境保护型设备,满足项目所制订的产品方案要求,优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试验及配套等设备,充分显现龙头企业专业化水平,选择高效、合理 的生产和物流方式。 生产工艺设计要满足规模化生产要求,注重生产工艺的总体设计,工艺布局采用最佳物流模式、最有效的仓储模式、最短的物流过程、最便捷的物资流向。 根据该项目的产品方案,所选用的工艺流程能够满足产品制造的要求,同时,加强员工技术培训,严格质量管理,按照工艺流程技术要求进行操作,提高产品合格率,努力追求供应蒸汽热水的“零缺陷”,以关键生产工序为质量控制点,确保该项目产品质量。 在项目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三同时”原则,注重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消防及节能等 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 建立完善柔性生产模式。 该项目产品具有客户需求多样化、产品个性差异化的特点,因此,供应蒸汽热水规格品种多样,单批生产数量较小,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特点直接影响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及交付周期。 XXX 有限公司将建设先进的柔性制。供应蒸汽热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相关推荐
气连接的网络中,应考虑具有反馈作用的异步电动机的影响和电容补偿装置放 电电流的影响。 14 电抗图及系统的简图 (系统图 ) (阻抗图 ) 15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表: 短路点 平均电压 支路点 I ( kA) ( kA) ( kA) K1 230 1 2 故障点 K2 115 1 2 故障点 K3 37 1 2 故障点 16 第五部分 电气设备的选择 断路器、隔离开关的选择
市场占有份额 二、塑料管 第三节 2020 年中国供水管道(水管)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四节 20202020 年中国供水管道(水管)市场竞争趋势分析 第 九章 2020 年中国顶尖品牌企业运营关键性财务数据分析(企业可自选) 第一节 金德管业集团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设计。 本阶段确定社会化登录与共享子系统的概要设计,建立好子系统的主体架构。 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各模块的工作流程,实现技术、模块间的控制方式。 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确认需要调用接口。 根据子系统的方案设计,在 平台进行编码实现。 使用良好的编程规范,将 6 设计结果转化为可运行程序,使得程序有良好的可读性、易维护性等。 开发工具 本次课题研究基于 平台,接入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
rating system, instead of discrete ponents. This means the screen magnifier cannot track changes in input focus in the same way as with native applications. This is exactly the problem the Java
网络直销为方向的发展模式。 市场规模化和专业化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2. 2 樟树 市汽车市场发展概况与趋势 2. 2. 1樟树 市汽车市场特点 ◆相对落后的业态特征。 现有市场大多分布在市区交通繁忙地段,增加了城区交通压力,影响了城市景观。 同时,很多车行发展空间狭窄,经销商往往持短期行为,有些则以假冒 伪劣商品冲击市场,增加了市场整治难度。 ◆多样化的销售模式。 目前 樟树
............................................................................. 53 人员培训 ................................................................................................... 5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