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野生菌森林蔬菜栽培、菌种繁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就会使苗徒长交高变细,给移栽带来不便,同时在移栽后因不定根吸收功能尚弱,无法向细长的茎提供足够的水分,成活率会大大降低。 移栽时 间 的选择 试验中发现,移栽最佳的时间为生根接种后 25d左右,这时的幼苗己长出几条长度约为 1. 5cm不定根,如培养时间延长,根系和茎生长过长,成活率也不高。 炼 苗 前不定根的最佳长度 0. (因为炼苗需要一周左右,这时期根还会生长 O. 30. 5cm)。 这时诱导出的不定根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并且由于不定根较短,从培养基中出瓶和移栽入基质时均相对不易损伤,成活率也会相应提高。 而不定根长度过长,生长旺盛期已过,出瓶和移栽时易损伤,成活率就下降。 22 22 另外,不同的季节对移栽成活率也有 较大的影响。 我们在秋季(9. 10月份 )进行的三批移栽试验,几乎全部死亡;而在春季 (2. 3月份 )进行的五批移栽试验,均获成功。 移栽基质 移栽基质的选择原则是疏松透气,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在移栽中。 泥炭 +珍珠岩这种混合的基质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效好,在移栽红芽大戟试管苗的前期过程中,具有效好的效果。 移栽苗的看护管理 移栽的试管小植株和活体生根的小植株,其湿度的控制十分重要.因为试管苗在高湿 (相对湿度为 90% 100% )环境中生长,茎叶表面防止水分散失角质层等几乎全无,根系 又不发达,即使移栽后根系周围有足够的水分也难以保证水分平衡。 在红芽大戟生根苗移栽到基质后 lod,要加覆塑料薄膜、并且经常喷雾,控制相对湿度不低于 85%,以提高小植株周围的空气湿度,减少叶面蒸腾;同时控制温度在 30℃以下,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分失衡和微生物滋生等;在 lO20d问,可逐步半揭开塑料薄膜,逐渐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使其适应自然环境。 20d后,可完全去掉塑料薄膜,但要注意保证土壤的湿度。 另外,在移栽的过程中,还需加盖遮阴网,以控制光照强度, 避免阳光直射。 通过以上管理方法,对提高成活率有 着很大的作用。 野生红芽大戟分布区具有平均相对湿度大,年积温和平均气温 23 23 高等的气候特征,所以在后期的大田移栽时也要注意尽量满足或接近其所需的生长环境。 水 肥管理 红芽大戟作为草本植物,尤其是在幼苗生长时期,茎很容易倒伏,故必须在人工移栽时加以注意,通过适当施肥进行增强其抗性;陈芳清等人对红芽大戟的生态学研究也发现,红芽大戟分布地土壤呈弱酸性,有机含量高但 P和 K元素的含量较低,建议在人工栽培时注重 P和 K肥的施用。 在不同水肥喷施试验中已发现,喷施 0. 07%的KH2P04溶液效果要比 1/ 2MS, MET的效果好:在观察统计时期,苗增高值最大,苗长势最好,苗健壮,叶宽大深绿色.这说明施 P、 K肥对其苗生长的作用是显著的.另外,从植物生理学上也可知, K、 P元素对红芽大戟的药用部位一块根的生长也是具有很要的作用。 红 芽 大戟 的大田移栽要点: 红芽大戟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寒喜潮湿。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好。 采取 育苗移栽法 进行,在 苗高 1215cm时移移。 选阴天,将地浇透水,挖幼苗,按行株距 30cm 25cm开穴,穴深 12cm,每穴栽种 1株,覆土压实,浇水。 田间 管理:幼苗定植后,如有缺株,应及时补栽,并施 1次稀人粪尿。 现蕾时要及时摘蕾,再施 1次粪肥或饼肥。 每隔半月需松土除草。 24 24 白芨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白芨 Bletilla striata (Thunb.) . (B. hyacinthina R. Br.)兰科;地方名:地螺丝、刀口药、连及草。 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亦有分布。 近年来,野生白芨受到严重的私挖滥采,其产量和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其价格却看涨。 人工栽培白芨 技术基本成熟,人工栽培无技术障碍,可以在我州山区,半山 区大面积推广, 不仅可以获取效益回报,对野生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 形态特征 白芨是多年生草本,高 20~ 50 cm。 假鳞茎扁平,卵形,有时为不规则圆筒形,直径约 1 cm,有线状须根。 叶 3~ 6 cm,阔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 15~ 40 cm,宽 ~ 5 cm,全缘,向上端渐狭窄,基部有管状鞘,环抱茎上。 总状花序顶生,有花 4~ 10 朵,长 4~ 12 cm,花序轴蜿蜒状;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 ~ cm,早落;花玫瑰紫色,直径 3~ 4 cm,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 cm,花瓣长圆状 披针形,长约 cm,唇瓣倒卵形,内面有纵线 5条,上部 3 裂,中间裂片长圆形,边缘波纹状;雄蕊与花柱合成一蕊柱,和唇瓣对生,花粉块长圆形。 蒴果,圆柱状,长约 cm,直径约1 cm,有纵棱 6条;种子微小,多数。 花期 4~ 6 月;果期 7~ 9 月。 生长习性及环境 白芨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常野生于丘陵、低山溪 25 25 谷边及阴蔽草丛中或林下湿地。 成分及用途 鲜鳞茎含水分 %、淀粉 %~ %,葡萄糖 %。 富含由 4份甘露糖和 1份葡萄糖组成的白芨甘露聚糖。 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 随着白芨食品的开发利用和印染业、美容业的需求,白芨用量日趋增多,现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 其价格仍有上升趋势,且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畅销态势。 在医药上 以块茎供药用。 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 对咯血、吐血、便血及外伤止血、疮疡肿毒、手足跛裂等有较好疗效,广泛用于治疗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出血等症。 栽培方法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 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 丛中及疏林下。 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 前一季作物收获后,翻耕土壤 20 公分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 15002020 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 在栽种 26 26 前,再浅耕 1 次,然后整细耙平。 (二)种植方法 在生产上,白芨主要用其块茎繁殖。 结合我州气候等自然条件 ,一般在 910 月份收获时,选择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无虫蛀、无采挖伤者 作种植材料,随挖随栽。 在整好的地上开宽 1 米左右、高30 公分左右的厢,按行距约 30公分、窝距 30 公分左右挖窝,窝深10 公分左右,窝底要平。 将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每窝栽种茎 3 个,平摆窝底,各个茎秆靠近,芽嘴向外,成三角形错开。 栽后覆细肥土或火灰土,浇一次腐熟稀薄人畜粪水,然后盖土与厢面齐平。 ( 三 ) 田间管理 1. 中耕除草 白芨植株矮小,压不住杂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 4次。 第一次在 34 月出苗后;第二次在 6 月生长旺盛时,因此时杂草生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 时出尽杂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 89 月;第四次结合收获间作的作物浅锄厢面,铲除杂草。 每次中耕都要浅锄,以免伤芽伤根。 2. 水分管理 白芨喜阴湿环境,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气干旱及时浇水。 79月干旱时,早晚各浇一次水。 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 27 27 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 烂根。 3. 追肥 白芨喜肥,应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 34 次。 第一次在 34月齐苗后,每亩施硫酸铵 45 公斤,兑腐熟清淡粪水施用;第二次在 56 月生长旺盛期,每亩施过磷酸钙 3040 公斤,拌充分沤熟 后的堆肥,撒施在厢面上,中耕混入土中;第三次在 89 月,每亩施入腐熟人畜粪水拌土杂肥 20202500公斤。 4. 与其他作物间作 白芨植株矮小,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在头两年在行间间种短期作物,如萝卜、青菜等,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所谓间作就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中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比如在玉米、高粱地里,可在其株、行垄上间作穿心莲、菘蓝、补骨脂、半夏等。 收获及初加工 1. 收获及初加工 一般到第四年 910 月茎叶黄枯时,就要采挖,不然过于拥挤,生长不良。 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用锄头从块茎下面平铲,把块茎连土一起挖起,抖去泥土,不摘须根,单个摘下,先选留具老秆的块茎作种茎后,剪去茎秆,放入箩筐内,在清水里浸泡 1 小时左右,踩去粗皮和泥土,放到沸水锅里不断搅动,煮到内无白心时(大约 610 分钟)取出,大太阳天气晒23 天或烘 56个小时,表面干硬后,用硫磺熏 12小时,每 100公 28 28 斤鲜块茎,用硫磺 公斤,烘透心后,继续晒或烘到全干。 硫磺熏蒸后,白芨不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 然后,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擦去未脱尽的粗 皮和须根,使其光滑、洁白,筛去灰渣即成。 干燥后的白芨应装入麻袋或编织袋内,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存放,注意防虫蛀。 2. 药材商品的规格 足够干燥,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 23 个分枝似掌状,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肥壮有肉,质坚实,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 味微苦,嚼之有粘性。 无烤焦、无须根、无虫蛀、无霉变。 一等品:块茎成个,饱满有肉,手指大以上。 二等品:达不到一等大,个较瘦、肉少。 珠子参 栽培 珠子参 栽培已有 珠子参生产技术标准规程 ( SOP),栽培均参照技术标准 进 行。 珠子参为五加科植物珠子参 Panax japonicusC. A. Mey. var. major ( Burk. ) C. Y. Wu et K. M. Feng、 羽叶三七 Panax japonicus C. A. Mey. var. bipinnatifidus( Seem. ) C. Y. Wu et K. M. Feng 的根茎,为 《 中国药典 》 和 《 云南省药品标准 》 收载品种,是云南省重要的名贵药材品种之一,主要活性成分为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也含有少量达玛烷型三萜皂苷。 具有补肺 、 养阴 、 活 络 、 止血之功效。 常用于治疗气阴两虚 、 烦热口渴 、 虚劳咳嗽 、 跌扑损伤 、 关节 29 29 疼痛 、 咳血 、 吐血 、 外伤出血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珠子参具有镇痛 、 镇静 、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 抗炎 、 提高免疫力 、 抑制肿瘤等作用,也是白族 、 纳西族 、 傈僳族 、 藏族 、 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用药。 珠子参野生资源较少,随着珠子参药材使用量的增加,野生资源日趋紧缺,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已经开展了珠子参药材人工种植与繁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对于保护珠子参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极其重要。 栽培 引用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2020 土壤环 境质量标准 GB15618— 1995 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5084— 2020 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20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NY/T— 393— 2020 国家药典委员会 2020 年版 《 中国药典 》 一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GAP) 》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 《 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 》 产地自然条件 1 地理环境 珠子参种植最适宜生产基地应建立在海拔 2 600 ~ 3 100 m 区间,云南省滇西和滇西北横断山脉的三江并流较高海拔地区 的寒温带及温带地区适宜。 30 30 2 生态条件 珠子参喜冬季严寒 、 夏季凉爽湿润 、 雨量较多 、 日照充足的寒温带和温带气候。 年均温度在 8 ~ 12℃ ,极端高温 27 至 29 ℃ ,极端低温 - 8 至 - 11 ℃ , ≥ 10 ℃ 的活动积温 2 000 至 3 200 ℃。 年降雨量 700 ~ 1 500 mm,空气相对湿度 60 至 85% 的自然环境。 适宜生长温度 16 ℃ ~ 23 ℃ ,植株生长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当日气温超过 28 ℃ 时,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受到抑制,茎叶出现下垂萎缩现象。 地下根茎在 9 月份左右形成越冬芽 ,到 12 ~ 1 月份左右分化形成 1 ~ 2 个白色类圆珠根茎, 4 月底出苗至 9 月份,植株生长 、 开花 、 结果,也是根茎 ( 药用部位 ) 快速膨大增长时期, 9 月下旬地上茎迅速枯萎。 3 土壤 适宜在腐殖质深厚肥沃灰褐色或黑褐色疏松沙壤土中移植栽培,不宜种植于土壤黏重以及低洼积水地。 4 栽培技术 适于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忌强光直射,耐寒而惧高温。 喜肥趋湿,怕积水及粘土,略有坡度不积水,忌连作,前几茬作物没种同属植物 ( 西洋参 、 人参等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