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内容摘要:

视和 投入 情况 政府 支持 我校是四川省和绵阳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主管部门绵阳市水务局是四川省行业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充分 发挥行政职能,在全市水利、地方电力及所属建筑企业内提出了,“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设施设备无偿提供给绵阳水电校作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号召,学校以此建立了 20 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1999 年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对绵阳市所属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了结构调整。 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了绵阳科技城建设、绵阳经济发展的轨道。 我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 国家水利部;省教育厅、水利厅;市教育局、水务局等部门和领导多次考察调研我校的发展问题。 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自 2020 年至今先后有十多次在我校现场办公,研讨学校的发展。 25 政府 的重 视和 投入 情况 经费 支持 绵阳市市级财政每年向学校事业经费拨款 300 万元左右。 在学校的基本建设、设备添置等方面,市财政、省农业和省社会事业等部门均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在研讨我校的发展和规划时,多次承诺在近 5 年内,每年投资 3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2020 年 6 月,市人民政府已批准,由市财政担保,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 2020万元,该项贷款已于 2020 年 3 月到位,支持着我校新区的建设。 资源 共享 与 示范 作用 资源 共享 我校技能训练中心(实训基地)自成立以来,市人事局、市水务局每年组织两期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站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市劳动局定点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任务和学校组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均在技能中心完成。 学校技能中心还利用其设施、设备承担企业委托的生产加工业务。 2020 年和 2020 年,绵阳红太阳床垫厂、游仙机械加工厂分别在技能中心从事生产加工任务。 2020 年,学 校技能中心与绵阳博迈建筑公司联合组建了博迈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利用我校建筑实训基地的设备、师资,面向社会培训建筑劳务人员。 形成了人才培训、劳务输出与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新模式。 绵阳电子工业学校、绵阳微波电子学校、国防科工委绵阳中专校、德阳电子工业学校、德阳东方电机、武引工程建设管理局、尚高建筑、东辰建筑等学校与企业均到我校技能训练中心从事学生和职工的技能培训与考核。 26 资源 共享 与 示范 作用 示范 作用 学校突出“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 ;教师突出“严谨传道授业、精心教书育人”的育人理念;学生突出“奠定学识基础、活学活用知识”的学习观念,做到了“严”与“活”的辩证统一。 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办学层次多样: 学校有普通中专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及与高校联办的成人本科、专科和五年制高职专科学历教育等多个办学层次,构建了职前、职后,脱产、函授,中等、高等,短期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立体交叉办学构架。 形成了“订单式”、“校企联合式”培养人才新格局。 联合办学广泛: 学校有校校、校企、校地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与国际间也有着教学协作。 联合办学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成效显著。 专业优势明显: 学校水利工程建筑专业已开办 40年,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已开办 20 多年。 现任四川省交通厅厅长吴果行、设计全国最大翻板闸门的高级工程师白晨君、四川西北地区 4 市 29 县有 27 个县的水利局主要领导均毕业于我校水工建筑专业;有 2 个市建设局、 12 个县的城建局和 20多个建筑公司的主要领导均毕业于我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这些地区任工程师、项目经理和质量总监的技术人员约为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 40%以上。 产教结合紧密: 学校利用行业优势,建立了 2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聘请有 40 多位工程师指导教学实习。 师生参与实际工程设计、施工项目达 300 余个,近三年设计电站 6 座,创收 100 多万元。 领军建筑专业: 我校是绵阳市中职学校开办建筑类技术专业最早的,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绵阳市 27 28 四川省绵阳水利电力学校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 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学校 基本情况 四川省绵阳水利电力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省级示 范学校、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站、四川省劳务培训基地、绵阳市平安学校、市级文明单位、绵阳市园林学校、绵阳市水利水电、建筑系统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学校现设有水利工程系、电力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继教成教部、基础部等 6系 2 部,教职工 300 余 人,在校生 5340 人。 通过近 50 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育人氛围浓、文化底蕴厚的新型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二年制全日制中专学生,五年制大专学生,是绵阳科技城及周边地区唯一的水电工程类专业学校。 学校与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学有良好的合作办学项目。 基础设施 校园占地 342 亩 (永兴校区、高新校区 ),现有建筑总面积近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面积 万平方米,实验用房面积 万平方米, 学生公寓 万平方米,职工住房 万平方米,其它用房 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占地 60 亩。 学校教学条件完善,设备优良。 多媒体教室、专业化教室、校园网络、电化教学光盘、录象带、专业模型、语音调频无线接 29 收系统等教学设备和强大的师资队伍构建了学校优秀的教学平台。 有 24 个标准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工具 15000 余台(套),教学用计算机 456 台。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兼任教师 225 名,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 188 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21 人。 高级讲师 52 名,讲师 76 名。 专任教师中大部分都具有丰富 的实践经验。 有 101 人获得了“双师型”教师的认证。 近年来学校教师主编、参编国家统编教材 14 册,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著作) 122 篇。 近二十年来,共完成 270 项科研、技术成果,为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我校的教职工队伍是一支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适当、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学生就业 建校以来,学校以“严教活学、文明进取”为校训,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办学思想。 立足西部水能资源优势,面向全国,培养的 20200 多名大、 中专毕业生,遍布于四川、重庆、青海、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相当一批毕业生成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整个西部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唐明皇》的作者、市文联主席吴因易、现任四川省交通厅厅长吴果行、剑南春集团董事长乔天民等是毕业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目前,绵阳、遂宁、广元、德阳、雅安、阿坝、甘孜、凉山等地的县水利局局长、电力公司经理、 30 水电厂厂长及水利、电力、机械、建筑类行业的技术骨干, 90%以上都是绵阳水电校毕业生。 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青海省的格尔木地区、新疆自治区的石河 子地区等,我校的毕业生都已成为当地主要工程技术人员,许多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深受当地政府的器重。 由于我校设置的专业对口,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学生学习到技术实用,我校毕业生具有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等三大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 近年来,省内外百余家用人单位每年都从我校选聘毕业生。 我校与省内外 300 多个单位签订了长期的用人协议,使绵阳水电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8%以上。 诺基亚集团、清华同方、LG 集团、格力电器、杭州松下,甘肃、四川、青海等百余家电力企业和水利部第五 、第七、第十工程局、四川测绘局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都连续多年录用我校毕业生。 学校的办学呈现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格局。 建筑技术类专业情况 我校从 1964 年起就开办了“水工建筑专业”,按照市场需求,在该专业基础上进行改造,于 1984 年开办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目前开办有水工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测量、建筑水电安装等专业。 现中专与五年制高职建筑专业在校学生 28个班, 1226 人。 建筑类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 36 人,其中副高以上的 10 人,研究生 3人,具有工程师、技师资格的双 师型教师 19 人 ,取得实验师资格的专职指导教师 3 人。 建筑工程系主任、高级讲师姚谨 31 英,是建设部高职高专建筑施工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近四年来,主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 14 本,主编的《建筑施工技术》一书被评为教育部十五规划全国统编教材,目前还承担了教育部紧缺人才培养全国统编教材的任务。 我校是建设部中专建筑机电与设备安装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高级讲师敖国福同志承担了建筑智能化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的主要课题任务。 建筑类专业教师近年来承担并完成水利水电和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施工工程项目100 余项。 目前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 是建筑类专业更受市场欢迎,华西集团、武引工程建设管理局、四川尚高建筑公司、恒升钢结构公司等一大批建设企业与我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2020 年毕业生已全部就业。 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川水资源开发建设的需要 为实现五至十年时间,使四川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的目标,四川省确定的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认识和把握四川水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水利建设放在其它设施建设的首位,把水电建设人才的培养,融入到四川发展建设的规划之中,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优先西部,以促进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十一五期间,四川省都江堰、升钟水库、通济堰、玉溪河 32 灌区、大桥水库等 5 个大型灌区配套建设项目在建设;紫坪铺、武都引水工程二期等 2处大型水利工程在建设;还有中型水利工程 45处、小型水利工程 1364 处在建设。 西电东送,四川水能资源开发的需要 四川省水能资源丰富,每平方公里可开发的年水力发电量,为全国平均值的 倍,为世界平均值的 倍。 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均占全国的 四分之一以上。 四川共有大小河流 1400 余条,水力资源在1 万 KW 以上的有 850 条,理论蕴藏量为 亿 KW,技术可开发量 亿 KW,占全国的 27%,居全国第一位,但目前开发利用率仅为 10%,低于全国 %的水电平均开发利用率,开发潜力巨大。 四川省可开发的水电站中,容量在 1000KW 以上的电站有1910 座,其中大型电站有 57 座,装机容量 8120 万 KW,占技术可开发量的 78%左右;中型电站 286 座,装机 1913 万 KW,占技术可开发量的 %左右;小型水电站 1567 座,装机容量 万 KW, 占技术可开发量的 %左右。 大、中、小水电站齐全,便于因时、因地、因财力有选择的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