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白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企业管理,企划方案,人事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可行性报告内容摘要:

文本 文 本 浙江东白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文本 1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 1条 规划性质 本规划为旅游区总体规划。 第 2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20 年 — 2025 年。 近期为 2020 年 — 2020 年,是开发建设期;中期为 2020 年 — 2020 年,是稳步发展期;远期为 2021 年 — 2025 年,是优化提升期。 第 3条 规划范围 北至诸暨分界线;西至罗店、市前、上山村;南至东方红水库大坝;东至嵊州交界。 总体用地规划范围 70 平方公里,核心区 平方公里,控制范围 平方公里。 第 4条 规划依据 1.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态旅游度假区标准(征求意见稿)》等。 部委相关文件 《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20 年、 2020 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2020- 2020)》等。 地方性规范与其它相关文件 《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东阳市域总体规划( 20202020)》、《东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202020)(修编)》、《东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20202020)》、《康大香榧文化园旅游总体规划》、《碧水云天农业休闲旅游区概念规划》、《东白山风力发电场规划》等。 自有研究成果 《休闲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休闲旅游产业委员会)。 第 5条 规划原则 遵循生态导向、慢游导向、市场导向、休闲导向和特色导向原则。 浙江东白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文本 2 第二章 现状研判和 SWOT 分析 第 6条 东白山旅游发展背景 自然环境良好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沟谷地貌特征显著;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动植物 资源丰富。 社会文化多样 东白山历史悠久;总面积 70 平方公里,包括 9 个行政村、 18 个自然村、一个国营茶场;文化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特点。 经济基础较好 农业经济发达;风电场建设进展顺利。 外部交通逐步改善 外部交通便利,全市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东白山客运专线开通;自驾车游客方便进入;可进入性不断改善,罗店岭头至东白山的道路即将建设。 内部交通有待提高 内部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但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公路等级有待提高;二是现有道路严重破坏山体景观;三是标识、停车场等重要交通服务设施亟待建设。 第 7条 旅 游业处于起步阶段 东白山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游客群体以徒步背包客为主,大规模旅游市场尚未形成;旅游景区处于开发建设阶段。 第 8条 SWOT 分析 优势 区位优越;资源特色鲜明;客源充足;联动条件好。 劣势 旅游品牌尚未形成;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旅游产品开发起步晚;交通通达性有待提高。 机遇 扩大旅游消费以提振经济的政策支持;“国民休闲计划”即将推出;国家休假制度改革促成短线旅游热潮;东阳市政府统一部署开发东白山;交通条件持续改善;七夕文化逐年升温;影视旅游和外景地旅游红火发展。 挑战 周边 景区分流客源;七夕文化旅游地多;旅游产品升级快。 浙江东白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文本 3 第三章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第 9条 旅游资源分析 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20),东白山旅游资源分为 8 个主类、 24 个亚类、 47 个基本类型, 166 个资源单体。 旅游资源分析 东白山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七夕文化脍炙人口;香榧文化源远流长;茗茶文化名倾天下;“五高”景观价值斐然;风电资源特色鲜明;山体景观风貌完好;水体景观丰富多姿;生物景观各有千秋;气象景观奇特壮观;古村聚落古韵犹存;民俗风情异彩纷呈;宗教文化 兼容并蓄;特色饮食风味十足。 第 10条 旅游资源评价 定量评价 东白山 40 处主要的旅游资源点中,优良级(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共有 26 处,占主要旅游资源总量的 65%;普通级(二级、一级)旅游资源共有 14处,占主要旅游资源总量的 35%。 优良级的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以七夕文化、东白天池、仙姑殿、香榧文化、高山茶园、高山湿地、高山草甸、东白山风力发电场、一脚踩三县最具开发潜力。 定性评价 品位参差不齐,生态本底、七夕文化凸显优势:“三大文化”、“五高”景观和风电资源品位较高;良好的湖 、山、林生态环境是一流的休闲度假环境资源。 集中度高,组合状况良好:重点旅游资源大都分布在交通沿线和山顶区域,集中度高,并且种类齐全,组合状况良好。 种类丰富,功能多样:旅游资源功能多样,兼具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运动等多种功能。 与周边资源互补性强,能和周边诸多景区形成良性互动,后发优势明显。 浙江东白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文本 4 第四章 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 11条 总体目标 以生态景观、风电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为背景,以七夕文化、香榧文化、茶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为内涵,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核心理念,突出“爱情圣山,会稽之巅”的形象特征,创新开发生态休闲旅游 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华东地区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区。 第 12条 分类目标 经济目标 依据东阳市旅游发展状况、东白山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潜力预测,规划东白山的旅游产业规模如下:到 2020 年,接待游客 2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亿元;到 2020 年,接待游客 6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亿元;到 2025 年,接待游客9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亿元。 社会目标 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居民满意度。 环境目标 维持现有的植被覆盖率和绿地率;地质地貌得到较好的 保护,人为破坏严重的地段基本得到恢复;珍稀动植物得到研究和详实的纪录,其生存环境得到保护。 旅游管理目标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争创“国家 AAAA 级旅游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建设与社区村落改造相结合;提供多样的旅游活动模式和深层次的游客体验;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第 13条 阶段性目标 近期( 20202020):重点建设阶段 对旅游环境进行整治,开展招商引资,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按照“国家 AAAA 级旅游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标准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区块的打造,形成爱 情主题氛围。 中期( 20202020):稳步发展阶段 完善规划区的产品体系,加强营销力度,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打响“爱情圣山,会稽之巅”的旅游品牌,完成“国家 AAAA 级旅游旅游区”申报审批工作。 远期( 20212025):优化提升阶段 东白山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产品、营销与服务达到华东地区一流水准,提供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区域现代服务功能与旅游功能十分完善,东白山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区。 第 14条 战略选择 坚持精品品牌、生态优先、产业融合、整合联动四大战略。 浙江东白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文本 5 第五章 空间分区发 展规划 第 15条 分区原则 规划分区遵循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形象,合理布局、 集中功能单元 ,有机联动、构筑服务体系,生态保护、预留发展空间等原则。 第 16条 分区规划 依据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方向和东白山空间整体形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一心二轴三区”的旅游开发格局。 一心 —— 东白胜境 是东白山生态旅游区的区位中心、功能核心和开发重心。 二轴 —— 七夕文化发展轴、高山生态发展轴 东白山生态旅游区沿七夕文化和高山生态两条主线展开,体现了规划区旅游发展的四大重要指向:七夕、生态(湿地、草甸、茶林、香榧、天池)、儒道 、节会。 三区 —— “天上人间”七夕文化体验区、“惜缘谷”香榧生态度假区、“绿野谷”农业休闲娱乐区 “天上人间”七夕文化体验区为规划区的核心区,“惜缘谷”和“绿野谷”为控制范围。 以上三个功能区差异定位、特色显著、功能互补,构筑“高山为型、文化为魂、两轴推进、全面联动”的东白山生态旅游区。 浙江东白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文本 6 第六章 功能区规划及项目策划 第 17条 “天上人间”七夕文化体验区 位于规划区中部片区,面积 平方公里,依托七夕文化、太白峰、东白天池、茶文化、高山茶园、高山湿地、风电产业资源等,以七夕爱情、生态湿地、风电、茶为主题,构建 七夕文化、高山生态湿地、宗教文化、绿色能源科技产业完美融合的山地生态休闲游憩观光区。 主入口服务区 位于东白山水库东南岸,是规划区的综合型一站式服务中心,其服务功能辐射整个规划区。 ( 1)景区大门 凸显东白山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东阳木雕的精粹,彰显“建筑之乡”的美誉。 ( 2)游客服务中心 承担整个规划区内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旅游购物、旅游展示、旅游餐饮等功能。 ( 3)“芙蓉出水”水景演艺 东白山水库更名为“仙女湖”,以“芙蓉出水”为主题,应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推出大型音乐喷泉表演,在固 定时间进行表演,既能有效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又能丰富游客游览体验。 ( 4)东白山庄 建设主题型酒店,以“山珍野味”为特色,形成东白山庄特色餐饮品牌,以住宿、餐饮等功能为基础,增加康体、休闲等活动内容。 ( 5)东白禅寺 复建东白禅寺,开发“东白山素斋”养生餐饮旅游产品。 东白胜境景区 以展示“七夕文化”为主线,是“天上人间”七夕文化体验区的高潮,也是整个规划区的核心景区。 七夕文化与高科技生态能源产业在此实现完美结合,极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