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手册新_图文内容摘要:

量 10 10 8 论文撰写质量 10 10 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是 否 总评成绩 评阅教师评语 (应根据指标体系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 (工程师)以上专业教师担任。 (论文)总分的 30%。 14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指 导教师 评阅意见表( 经管、文法类)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及 学位 所在系(部) 序号 评价项目 分 值 评分结果 1 工作量 10 2 选题 20 3 调查研究 15 4 分析论证 20 5 创新 10 6 文献检索 15 7 论文撰写质量 10 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是 否 总评成绩 指导教师评语 (应根据指标体系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指导教师评分占毕业设计(论文)总分的 30% 15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经管、文法类 )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评阅教师姓名 职称及学位 所在系(部) 序号 评价项目 分 值 评分结果 1 工作量 10 2 选题 20 3 文献综述与调查研究 20 4 分析论证 15 5 创新 10 6 文献检索 15 7 论文撰写质量 10 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是 否 总评成绩 评阅教师评语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 (工程师)以上专业教师担任。 (论文)总分的 30%。 16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审表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 序号 评审项目 指标 分值 评分 1 报告内容 ① 思路清新、自述清楚、重点突出; ② 组织和表达能力强,概念清楚,论点 正确; ③ 方法、方案正确,分析归纳合理; ④ 结论严谨,设计(论文)有应用价值。 40 2 报告过程 ① 准备工作充分,具备必要的报告资料; ② 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0 3 答 辩 ① 回答问题论据充分,基本概念清楚;主要问题回答简明、扼要、准确; 思路清晰; ② 能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40 4 创 新 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突破或有独特 见解, 10 是否通过答辩 □ 通过 □ 不通过 100 综合评语(简要概括介绍以上内容和学 生答辩情况): 是否参加第二次答辩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 答辩小组成员签字: 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17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卡 学生姓名 学号 答辩日期 20 年 月 日 设计(论文) 题目 学生介绍论文时间: 分钟 问答时间: 分钟 教 师 提 问 情 况 学 生 答 辩 情 况 记 录 (对每 一个答辩问题,记录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回答要点、教师点评、结论,其中结论分完全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不正确四档)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18 毕业设计(论文)第二次答辩记录卡 姓名 学号 答辩日期 20 年 月 日 设计(论文)题目 学生介绍论文时间: 分钟 问答时间: 分钟 教 师 提 问 情 况 学 生 答 辩 情 况 记 录 (对每一个答辩问题,记录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回答要点、 教师点评、结论,其中结论分完全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不正确四档) 成绩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19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 设设 计计 )) 成成 绩绩 评评 定定 书书 专业,学生 ,学号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该设计(论文)指导 教师所给成绩(百分制)为: 、评阅教师所给成绩(百分制)为: ;答辩小组所给成绩(百分制)为:。 按照 3: 3: 4的比例,评定该同学毕业设计(论文)百分制成绩为: ;折合四级计分制为。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章) 年 月 日 注 折合四级制成绩标准分别为:总评成绩≥ 85 分为优秀、 75~ 84 分为良好、 60~ 74分为及格、总评成绩< 60 分为不及格。 20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还是衡量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系统地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本专业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问题,综合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查阅文献、使用工具、绘图、实验实习观察、记录、计算、设计、总结等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第二条 为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与管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有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三条 学院采用教科部、系(部)二 级分工负责 的原则,对 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 进行 管理、指导、 实施、 检查、考核和总结。 第四条 教 科部 作为学 院 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 在主管院长领导 下, 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 ( 1) 制定 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 相 关政策、 条例和规定; ( 2) 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督 导 ; ( 3)审核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 4)负责全 院 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分配; ( 5)协调 院 内有关部门,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 6)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考核、 评估、总结,提出有关整改措施。 第五条 各 系(部) 负责本 单位 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管理 ,由主管教学的系主任负责,并成立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安排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督促检查本系(部)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各方沟通。 系(部) 教学秘书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 系(部) 的主要职责是: ( 1)按照学院相关规定,对参加 毕业设计 ( 论文 )的学生进行 资格审查 ; ( 2) 根据教学计划和本 系(部) 具体情况 , 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 按照学院要求 组织落实本 单位 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工作,如确定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时间、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等; ( 3)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中期检查; ( 4)确定本 系(部)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并 报教 科部 ; ( 5)负责本 系(部)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管理; ( 6)检查本 系(部)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 7)负责本 系(部) 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管理。 ( 8)审校并确定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1 第六条 系(部)各 专业教研室作为直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层单位,其主要任务是: ( 1)审核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及指导教师; ( 2)负责组织学生的选题工作; ( 3)按要求审定毕业设计任务书; ( 4)检查学生毕业设 计(论文)进度、质量和纪律,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 ( 5)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 ( 6)成立验收小组,组织检查验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 ( 7)组织对学生答辩资格的审查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 ( 8)收集、整理、保存毕业设计(论文)有关资料及毕业论文、图纸等,评选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第七条 在校外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各 系(部) 视具体情况可以指派指导教师,也可单独委托 相关 单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指导,但毕业答辩必须按 学院 的统一要求 进行。 第八条 学院将组织有关人员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向全校通报。 教科部将按一定比例抽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同时将评审结果反馈各教学单位,并向全校通报。 第九条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指导工作由各系专业教研室负责考评、管理,写出考评意见,并作为下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资格聘任的条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日常管理工作由指导教师和相关班主任全面负责。 第三章 选 题 第十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坚持面向专业、面向经济建设 、面向生产实际。 选题应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 达到毕业设计 ( 论文 ) 的教学基本要求。 选题应特别注意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 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能保证各专业所应当具有的基本技能的 较全面 训练 ,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科学实验能力、工程技能、应用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水平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十一条 选题应与社会、生产、科研、教学 和 实验室建设等实际任务相结合。 其中,理工 科 毕业设计 ( 论文 ) 的选题应在实际任务、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具有实际应用前景、具有创新构 思的课题中选取 ; 文科及经管类的选题需注重分析解决当前经济改革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选题中鼓励不同学科 ( 专业 ) 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并 鼓励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提出课题。 第十二条 选题的内容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技术经济分析和组织工作能力;应用计算机开发软件能力;应用外语,特别是专业外语能力;撰写论文或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 第十三条 题目的工作量和难度要适当,过程要完整。 应使学生在规 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全部内容,或者能有阶段性的成果,既不使学生承担的任务过重,结束时遗留很大的尾巴;又不因任务过少,造成学生空闲,以致达不到基本训练的要求。 应采用 因材施教 的原则 , 对优秀学生可适当加大份量和难度, 有利于各类学生提高水平和能力,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第十 四 条 每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 ( 论文 ) 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 5~ 8人,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多指导毕业设计 ( 论文 )。 原则上一人一题,对一些较大的课题,可组成设计小组分工合作,做到22 题目相同研究内容不同,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第十五条 毕业生一般 从系(部)公布的设计或论文题目中选择;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自拟题目,但必须通过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