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lock-华东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可行性报告内容摘要:

图 2 福建省 1:5 万 区域地质 ( 矿产)调查工作 程 度 图 通过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福建省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有了显著的提 高 , 同时发现了大量的珍贵的地质现象和矿产地。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 先后编 制了四代福建省 1: 50 万地质图和《福建省区域矿产总结 》,第五代福建省 1:50 万地质图和《福建省区域地质志》也将于今年完成。 福建省已完成了 全 省 1: 20 万 区 域水文地 质 、工程地质调查 , 完成了全省 10 60 多个县市的 1: 10 万农业水文地质区划工作,编制了福建省 1: 50 万水文地 质图 、 工程地质图 、 环境地质图和农业水文 区 划图及相应的说明书 ; 完成了沿海 地区 1: 25 万环境地质调查 ; 完成了全 省海 岸 带 、 岛屿调查 、 闽江流域国土规划 等多项基础性调查工作;完成全省县市的地质灾害和区划工作。 在区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 , 福建省开展了多项基础地质科研工作 , 对福建省 的地层 、 岩相古地理 、 古生物 、 地质构造 、 火 山岩 、 变质岩 、 侵入岩 、 矿物等进 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 以上基础工作的成果资料涉及到了福建省各类地质遗迹的分布和赋存状态, 为本次的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提供了大量资料。 ( 二 )地质遗迹 调 查现状 福建地质遗迹众多 , 除了近几年来已申报和正在准备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 国 家矿山公园的地 区 (总面积不足 2020km2) 已开展了较全面 、 系统的地质遗迹调 查外 , 少数地区或由于地方开发旅游的需要 , 作过粗略的调查 , 而多数地区保存 的地质遗迹 、 矿业遗迹尚未开展全面 、 系统 的 调查。 以往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等 区域性地质工作 , 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并未列入调查内容 , 即使列入其工作程度 也达不到对地质遗迹进行评价的要求。 自 2020 年开始,经国家批准,福建已先后建立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 园 ”,“大金湖国家地质公园 ”,“晋江深沪湾 国 家地质公园 ”,“福鼎太姥山国家地 质公园 ”,“永安国 家 地质公园 ”“宁 化天鹅 洞 群国家地质公园 ”、“屏南白水洋国 家地质公园 ”、“德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 ”、“寿山国家矿山公园 ”、“紫金山金矿 国家矿山公园 ”及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等 8 个国家地质公园 、 2 个矿山公园和 1 个世界地质公园 以 及平和灵通山 、 清流温 泉 省级地质公园。 “连 城冠豸山国家 地质公园 ”、“福安白云山国家地质公园 ”正 在 建设之中 , 此外宁德地质公园已于 2020 年 10 月 3 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 式 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这些地质 公园 、 矿山公园内的地质遗迹 、 矿山遗迹独特 ,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 典型性及可 观赏性,可 供开展地学科考、科普及旅游观光。 随着国家地质(矿山)公园的建立,公园区各类地质遗迹得到有效的保护, 地质遗迹丰富的科学内涵得到较全面的发掘和体现 ,风景区成了普及地学知识的 大课堂 ,变传统单纯的观景旅游为科学旅游 ,提高了旅游品位 ,吸引了大量游客, 11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 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的过程中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地质公园内地 质遗迹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确定了泰宁丹霞地貌属以发育丹霞石堡、石柱、 石墙和线谷 、 巷谷 、 峡谷 , 以及各种成因丹霞洞穴为特征的 典 型 “青年期丹霞地 貌 ”,并发现、建 议 当地政府开发 了以丹霞 峡 谷、洞穴景观为特 色 的寨下大峡谷 景区 ,建设了以地学科普为主的地质博物苑 ,向游客全面 、系统地介绍丹霞地貌、 丹霞洞穴及相关地学知识 , 寓教于游 、 寓教 于 乐 , 增加了地质公园的科学性和旅 游品位 ,吸引了大量游客 ,仅此二个景区每年 为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增收 500 万元。 经过对屏南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内被誉 为 “天下绝景 , 宇宙之谜 ”的白水洋 “水上广场 ”地质遗迹及成因调查研究 , 化抽象为具体 , 变神秘为普及 , 对白 水 洋地貌特征及成因做出较为合符地貌现象的地学解释 ,让游客 在游山戏水中领悟 复杂的地质作用 , 提高了风景区科学内涵和旅游品位 , 引起游客广泛兴趣。 游客 人次数已由 2020 年的 2 万多人次增长到 2020 年的 80 多万人次。 ( 三 )存在的主 要 问题 专门的地质遗 迹 调查工作面 积 甚小,不 足 以反映全省地质遗 迹 资源的分 布状况、数量、等级、规模、成因等,地质遗迹的家底不明; 在其它地质工 作 中发现的大 量 的地质遗 迹 线索缺少实地调查 验 证,已有 的资料缺少科学地整理和研究。 已取得的地质 遗 迹调查的成 果 资料,反 映 的地质遗迹的内容 记 录不全, 调查评价的方法标准 不一 , 地质遗迹分类和等级划分缺少统一的标准 , 成果资料 缺乏科学地整理和管理。 对全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 未能建立全省的地质遗迹 保护保护名录。 社会公众对保护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和保护意义认识尚不清楚 , 一些珍 贵地质遗迹遭到破坏。 对地质遗迹及 地 质公 园 在旅游开发中的独特作用认识不 足,其潜在经济价值未得到重视。 12 五 、 目 标 任 务 及 实 现 的 可 行 性 论述 ( 一 )总体目标 任务 通过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 , 查明全省丹霞地貌 、 岩溶地貌 、 花岗岩地 貌 、 火山岩地貌 、 变质岩地貌 、 构造地貌 、 水 体景观的类型 、 成因及其特征 ,查 明典型地层剖面 、 典型化石产地 、 典型矿产地 、 古火山构造 、 特殊地质构造现象、 地质灾害遗迹的分布及特征及其成因 , 摸清福建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家底 , 建立地 质遗迹资源数据库 , 为打 造 “海峡旅游 ”品 牌 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标地提供基础 资料。 ( 二 )主要目标 任务 对追溯地质历史 具 有重大科学 研 究价值 的 剖面、构造形迹和重 要 的接触 关系的调查; 对地球演化和生 物 进化具有重 要 科学文 化 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 椎 动物、 无脊椎动物 、微体古生物 、 古植物等化石 与 产 地 , 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的调 查; 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丹霞 、 岩溶 、 花岗岩 、 石英砂岩 、 火山 及火山岩、海岸、岛屿等奇特地质景观的调查; 具有特殊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 、 矿物 、 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重 要的矿业活动遗址、遗迹的调查; 有独特医疗 、 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 、 矿泉 、 地下水活动痕迹 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等等水体景观的调查; 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塌陷 、 崩塌 、 滑坡 、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等 的调查; 建立全省地质遗迹资 源数据库。 ( 三 )实现的可 行 性论证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 国家和地方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 福建基础地质工作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福建省陆域已完成的 1: 20 万区域地质、 矿产调查 , 1: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 、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 、 区域地球物理 、 区域 地球化学调查 、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 环境地 质 调查 、 地质灾害区划等工作成果为 本次项目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及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目前全国多个 省 份已开展了 地 质遗迹调 查 调查评价工作,积 累 了一定经 13 验可以借鉴。 此外国 土资源部拟出版 的《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 求(审定稿 )》, 保证本次工作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可循。 项目承担单位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职工总数 253 人,其中地质勘查 技术人员 226 人 , 中高级技术人员 172 人 , 占技术人员总数的 76%; 具备区域地 质调查 、 水工环地质调查 、 固体矿产勘查 、 地球物理勘查 、 地球化学勘查 、 地质 灾害治理工程勘查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7 个 甲级资质 , 遥感地质调查乙级资质 和地质 钻 (坑 ) 探 、 测绘丙级资质 , 通过认证的 ISO2020 质量管理体系适宜 、充 分和有效 , 运行良好 , 是 一个专业齐全 、 功 能 完备 、 设备精良 、管理高效 、 生 产 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地质勘查单位。 建院十年来 , 承担了地质大调查 、 省专项和资 源补偿费 、 中央财政补助项目等省部财政重点项目 130 余项 , 提交近百份地质成 果报告,优良率达 100%。 我院地质遗迹 调 查评价中心 是 福建省国 土 资源厅授予的从事 地 质遗迹调 查研究评价工作的专业机构 , 先后承担并成功申报完成了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 宁 德世界地质公园 、 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 产 (福建泰宁部分 )、 晋江深沪湾 、 福鼎 太姥山 、 德化石牛山 、 屏南白水洋 、 连城冠豸山 、 福安白云山等国家地质公 园以 及福州寿山矿山地质公园等的地质地 貌 调查 及 申报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及宣传 片)的编制,技术力量雄厚,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经验丰富。 六 、 技 术 路 线 与 工 作 方法 ( 一 )技术路线 开展福建全省地质遗迹资料搜集 、调查工作 ,采 用专业技术人员和地方政府、 群众相结合的方式 , 充分发动各地国土局 、 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及当地群众提供本 地区有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线索(即 “群众报景 ”),发放地质遗迹调查摸底表。 在充分搜集 、 认真分析地质遗迹资料及地方所提供线索的基础上 , 组织相关专业 地质人员应用地质科学新理论 , 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 选取具有科 学性 、 观赏性 、 典型性 、 稀有性的重要地质遗迹进行分类分级。 在地质遗迹分布 的重点工作区 , 有针对性地对地质遗迹进行野外调查研究 , 核实地质遗迹出露现 状。 通过对地质遗迹基础调查资料的分析 , 对 地质遗迹的科学性 、 典型性和稀有 性做出评价 , 确定地质遗迹等级 , 提出保护 和 开发利用的建议。 编制福建省各市 14 区地质遗迹 图 (画 ) 册 , 编绘福建省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图 , 编写福建省重要地质 遗迹调查报告。 ( 二 )技术方法 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 开展 全省地质遗迹调查。 地质遗迹调 查工作方通过地质遗迹资料登录 、 遥感解译 、 路线调查 、 样品测试 、 典型剖面编 测、资料整理及开展综合研究等工作手段,全面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1 地质遗迹资料登录 : 在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 筛选和梳理已有的地质遗 迹资料,建立地质遗迹资料登录卡。 2 遥感解译 :选择合适的遥感影像数据 ,参考已有资料 ,开展地质遗迹解译, 建立地质遗迹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 , 初步确定地质遗迹类型 , 圈定地质遗迹分布 范围,为设计编写和野外实地调查提供基础资料,必要时进行野外踏勘验证。 3 野外调查:分路线 调查、剖面测制、地质遗迹填图、样品采集与分析 ( 1)路线调查:通 过 部署控制调 查 区的调 查 路线,连续观察和记 录 描述地 质遗迹的客观特征 , 勾绘信手剖面 , 划分地质遗迹单元 , 标识界线 , 进行必要的 素描 、 照相 、 摄像及样品采集。 调查路线包括穿越路线与追索路线 , 路线布置应 能较全面地控制调查区内全部或主要地质遗迹。 路线观察应以满足工作精度要求 的地形图为工作手图 , 在工作手图上标定地质遗迹的位置 、 边界 、 范围 、 地质背 景要素。 ( 2)剖面测制:对 需 要精确控制 组 成和结 构 特征的地质遗迹应进 行 实地剖 面测制 , 逐层观察 、 描述记录 、 划分地质遗迹单元 , 标识界线 , 摄影 、 录像 ,测 量产状及形态要素 ,采集样品标本。 剖面布置以完整控制地质遗迹的组成 、结构、 空间变化为原则 , 根据工作精度要求 、 地质遗迹规模 、 地形条件 , 可选择测绳丈 量或 GPS 航迹与坐标测量的方法。 对前人测制的地质剖面可进行观测,补充地 质遗迹信息。 ( 3)地质遗迹填图 : 地质遗迹填 图 主要是 针 对遗迹点的调查开展 , 是在已 有地质图的基础上 , 通过路线调查和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