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0t/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p内容摘要:

去除 1kgBOD5的需氧量520 /)(50000 )( k gB O Dk gOSSQ A O R  == ② 标准需氧量 采用鼓风曝气,微孔曝气器。 曝气器敷设于池底,距池底 ,淹没深度 ,氧转移效率 EA= 20%,计算温度 T=25℃。 hk g Odk g OCCCA O RS O RTLTsms/)()(225)20()()20(== 相应最大时标准需氧量 hk g Odk g OS O RS O R / 4 4/ 0 2 6 22m a x  好氧反应池平均时供气量 hmESO RG As / 3==  最大时供气 量 hmGG ss / 3m a x  ③ 所需空气压力 p mhhhhhp  式中 阻力之和—供凤管到沿程与局部—mhh  —曝气器淹没水头—= mh —曝气器阻力—mh  —富裕水头—mh  ④ 曝气器数量计算 (以单组反应池计算 ) 按供氧能力计算所需曝气器数量。 )( m a x1 个= cqSO Rh ⑤ 供风管道计算 供风干管道采用环状布置。 11 流量 smhmGQsS / = 流速 smv /10 管径 mvQd S   取干管管径微 DN500mm 单侧供气 (向单侧廊道供气 )支管smhmGQ S /=单 流速 smv /10 管径 mvQd S =单   取支管管径为 DN300mm 双侧供气 sm SS / 3== 单双 流速 smv /10 管径 mvQd S =双   取支管管径 DN=450mm ⑿、厌氧池设备选择 (以单组反应池计算 ) 厌氧池设导流墙,将厌氧池分成 3格。 每格内设潜水搅拌机 1 台,所需功率按 3/5 mW 池容计算。 厌氧池有效容积 31 5 0 mV ==厌  混合全池污水所需功率为 W750015005 = ⑿ 、 污泥回流设备 污泥回流比 %100R 污泥回流量 hmdmR R / = 设回流污泥泵房 1 座,内设 3 台潜 污泵 (2 用 1 备 ) 单泵流量 hmRR / 3===单  水泵扬程根据竖向流程确定。 ⒀ 、 混合液回流设备 ① 混合液回流泵 混合液回流比 %=内 200R 混合液回流量 hmdmQRQ R / 1 6 6/1 0 0 0 0 05 0 0 0 02 33  =内 12 设混合液回流泵房 2 座,每座泵房内设 3 台潜污泵 (2 用 1 备 ) 单泵流量 hm RR / 3===单  ② 混合液回流管。 混合液回流管设计 smRQ /222 36 ==内  泵房进水管设计流速采用 smv / 管道过水断面积 26 mvQA  管径 mAd =  取泵房进水管管径 DN900mm 校核管道流速 smdQv /4 226 =  ③ 泵房压力出水总管设计流量 sm /5 7 367  设计流速采用 smv / mmDNmAdmvQA800 27取泵房压力出水管管径=管径===管道过水断面积 六、 二沉池 设计参数 为了使沉淀池内水流更稳、进出水配水更均匀、 存排泥更方便,常采用圆形辐流式二沉池。 二沉池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共 2 座。 二沉池面积按表面负荷法计算,水力停留时间 t=,表面负荷为 ( m2•h1)。 1) 池体设计计算 ① .二沉池表面面积 360 mqN QA = 二沉池直径  AD , 取 ② .池体有效水深 mqtH ==  ③ .混合液浓度 LmgX /3000 ,回流污泥浓度为 LmgXr /6000 13 为保证污泥回流浓度,二沉池的存泥时间不宜小于 2h, hTw  二沉池污泥区所需存泥容积 Vw )11(4)1( mXX QXRTVrww   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设泥斗的高度 H2为。 ④ .二沉池缓冲区高度 H3=,超高为 H4=,沉淀池坡度落差 H5= 二沉池边总高度  hhhhH ⑤ .校核径深比 二沉池直径与水深比为 3 HD, 符合要求 2) 进水系统计算 ① .进水管计算 单池设计污水流量 sm /2 8 9 =单 进水管设计流量 smR /5 7 )11(2 8 9 )1( 3单进 = 选取管径 DN1000mm, 流速 smDQv /22 ==单   坡降为 1000i= ② .进水竖井 进水竖井采用 D2=,流速为 ~ 出水口尺寸 178。 ,共 6个,沿井壁均匀分布。 出水口流速 smv /2 5 = ③ .稳流筒计算 取筒中流速 smvs / 稳流筒过流面积  进 稳流筒直径 mADD 2223   3) 出水部分设计 a. 单池设计流量 sm /2 8 9 ==单 b. 环形集水槽内流量 smQq /1 4 4 单集 = c. 环形集水槽设计 采用周边集水槽,单侧集水,每池只有一个总出水口,安全系数 k 取 集水槽宽度 mqkb )( =集 取 mb  14 集水槽起点水深为 mbh 3 7 起 集水槽终点 水深为 mbh 终 槽深取 ,采用双侧集水环形集水槽计算,取槽宽 b=,槽中流速smv / 槽内终点水深 mvbqh = 槽内起点水深 3 24433 /2 hhhkh  mgbaqh k )( mhhhh k  校核:当水流增加一倍时, q= m179。 /s, v180。 == vbqh mgbaqh k )( mhhhh k  设计取环形槽内水深为 ,集水槽总高为 +(超高) =,采用90176。 三角堰。 d. 出水溢流堰的设计 采用出水三角堰( 90176。 ),堰上水头(三角口底部至上游水面的高度)H1=(H2O). 每个三角堰的流量 smHq /0 0 0 8 2 1 = 三角堰个数 )( qQn 三角堰中心距(单侧出水) mnbDnLL 7 6/)()2(/ 111 ==   4) 排泥部分设计 ① . 单池污泥量 总污泥量为回流污泥量加剩余污泥量 回流污泥量 hmQRQ R / 3= 剩余污泥量 hmdmQ S / hmQ SR / 1 2 0 8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