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三梅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之间的函数关系。 现将已知条件及参数列于表 38,将待求条件及已知参数列于表 39。 导线 LGJX150/20 参数, E=73000Mpa,  = 610 1/℃ 表 38 已知条件及参数 已知条件 最厚覆冰 年均气温 最大风速 控制区间 参数 0~ ~ ~  tm(℃ ) 5 20 10 bm(mm) 0 0 0 vm(m/s) 10 0 35 rm( 10- 3Mpa/m) σ m(Mpa) 表 39 待求条件及已知参数 气象 项目 最高 气温 最低 气温 最厚覆冰 最大 风 安装有风 外过有风 外过无风 内过 电压 年均温 气温(℃) + 40 10 5 +10 0 + 15 +15 + 20 + 15 风速( m/s) 0 0 10 30 10 15 0 15 0 冰厚( mm) 0 0 5 0 0 0 0 0 0 γ ( 10- 3Mpa/m) 2 2 2 2212 1 2 122 ()2 4 2 4ccccE l E l E t t       222 28 clf  令  2211 2 121 ()24c cElA E t t     22224ElB  应力公式可化简为: 3222 0ccAB   用牛顿法解应力方程求出 2c。 令 3222ccy A B   其导数为 22232ccyA 则牛顿迭代式为 ()( 1 ) ( )22 ()nnncc nyy   给出迭代初值 (0)2c ,算出 (0)y 、 (0)y ,利用上式迭代求出 (1)2c ,反复进行下去,直至 ( 1 ) ( )22nncc   为止。 计算过程: 第一步:以控制气象条件为第一状态,以待求条件的状态为第二状态。 由状态方程式及上面的公式求出 A、 B值。 第二步:由迭代方程,以给出的初值迭代出所求的应力。 第三步:由上方法求出相应档距下的相应的应力 迭代求出应力进而求出应力。 由 222 28 clf  得出相应的弧垂。 jp 46630= 0 .9 5 = 0 .9 5 = 2 6 9 .2 91 6 4 .5 0TA  用 C 语言编程序如下: include include main() {int t1,t2。 float L,E,b2,b1,b=100。 float f。 double a,r1,r2。 double A,B,y,y1。 a=。 E=76000。 scanf(“ 控制条件: t1=%d,r1=%lf,b1=%f\n” ,amp。 t1,amp。 r1,amp。 b1)。 scanf(“ 待求条件: t2=%d,r2=%lf,L=%f\n” ,amp。 t2,amp。 r2,amp。 L)。 A=(b1(E*r1*r1*L*L)/(24*b1*b1)a*E*(t2t1))。 B=E*r2*r2*L*L/24。 do {b2=b。 y=b2*b2*b2+A*b2*b2B。 y1=3*b2*b2+2*A*b2。 b=b2y/y1。 } while((fabs(bb2))1e5)。 f=r2*L*L/(8*b)。 printf(b=%.2f,f=%.2f\n,b,f)。 } 导线应力和弧垂计算表见附表 31(导线 LGJX150/25 应力弧垂曲线数据表) 导线应力弧垂曲线的绘制 以档距为横坐标,应力和弧垂作为纵坐标,以附表 31的数据为依据,绘制应力弧垂曲线见附图 31所示。 导线安装曲线的绘制 为了确保 架空线在运行中任何气象条件下的应力都不超过许用应力,又保证对地面、水面和被跨越物的安全距离,架线时应当根据不同的气象控制不同的弧垂。 这就需要先将各种施工气温(无冰无风)下的弧垂绘制成相应的曲线,以备施工时查用。 安装曲线以档距为横坐标 ,弧垂为纵坐标。 一般从最高施工气温至最低施工气温每隔 5℃( 10℃)绘制一条弧垂曲线,为了使用方便,提高绘图精度,对不同的档距,可用其应力均绘制成百米档距弧垂。 即 22100 21008cf   观测档距 l 的弧垂可由下式进行换算 22 100 ()100lff 应力弧垂的计算公式为: 2 2 2 2212 1 2 12221 ()2 4 2 4ccccE l E l E t t t         22100 21008cf   令  2211 2 121 ()24c cElA E t t t       22224ElB  t 为考虑导线初伸长后所降温度。 这里取 15tC 应力公式可化简为: 3222 0ccAB   用牛顿法解应力方程求出 2c。 令 3222ccy A B   其导数为 22232ccyA 则牛顿迭代式为 ()( 1 ) ( )22 ()nnncc nyy   给出迭代初值 (0)2c ,算出 (0)y 、 (0)y ,利用上式迭代求出 (1)2c ,反复进行下去,直至 ( 1 ) ( )22nncc   为止。 计算过程: 第一步:以控制气象条件为第一状态,以待求条件的状态为第二状态。 由状态方程式及上面的公式求出 A、 B值。 第二步:由迭代方程,以给出的初值迭代出所求的应力。 第三步:由上方法求出相应档距下的相应的应力 迭代求出应力进而求出应力。 由 22100 21008cf   得出相应的弧垂。 用 C 语言编程序如下: include include main() {int i。 int t1,△ t=15。 int t2[10]={40,35,30,25,20,15,10,5,0,5}。 float E,L,b1,b2,b=100。 float f[10]。 float D[10]。 double a,r1,r2=。 double A,B,y,y1。 a=。 E=76000。 scanf(“t1=%d,r1=%lf,b1=%f,L=%f”,amp。 t1,amp。 r1,amp。 b1,amp。 L)。 for(i=0。 i10。 i++) {A=(b1(E*r1*r1*L*L)/(24*b1*b1)a*E*(t2[i]t1△ t))。 B=E*r2*r2*L*L/24。 do {b2=b。 y=b2*b2*b2+A*b2*b2B。 y1=3*b2*b2+2*A*b2。 b=b2y/y1。 } while((fabs(bb2))1e5)。 D[i]=b。 f[i]=r2*100*100/(8*D[i])。 } for(i=0。 i10。 i++) printf(D[%d]=%.2f,f[%d]=%.2f\n,i,D[i],i,f[i])。 } 导线在各个档距和相应控制条件下的安装应力和弧垂数据见附表 32(导线LGJX150/25 安装应力弧垂曲线数据表),按照表中数据绘制出安装曲线见附图32 所示, 安装曲线 以档距为横坐标,弧垂作为纵坐标,从最高施工气温到最低施工气温每隔 5℃ 绘制一条弧垂曲线。 4 地线应力弧垂计算及曲线绘制 制步骤 ( 1)确定工程所采用的气象条件; ( 2)依据选用的架空线规格,查取有关参数和机械物理性能; ( 3)计算各种气象条件下的比载; ( 4)选定架空线各种气象条件下的许用应力(包括年均运行应力的许用值); ( 5)计算临界档距值,并判定有效临界档距和控制气象条件; ( 6)判定最大弧垂出现的气象条件; ( 7)以控制条件为已知状态,利用状态方程式计算不同档距、各种气象条件下架空线的应力和弧垂值; ( 8)按一定比例绘制出应力弧垂曲线。 整理计算用气象条件 见表 4- 1 表 41 计算气象条件表 气象 项目 最高 气温 最低 气温 最厚覆冰 最大 风 安装有风 外过有风 外过无风 内过 电压 年均温 气温( ℃ ) + 40 5 5 +10 0 + 15 +15 + 20 + 20 风速( m/s) 0 0 10 35 10 15 0 15 0 冰厚( mm) 0 0 0 0 0 0 0 0 0 避雷线 GJX35 有关参数 见表 4- 2 表 42 GJX- 35避雷线参数表 避雷线 直径d (mm) 弹 性 系 数 E (Mpa) 温度膨 胀系数  ( 1/℃ ) 抗拉 强度p (Mpa) 安全系数K 截面 面积 A( mm2) 计算拉断力( N) 许用应力 [ ]( Mpa) 年均运行应力 [ cp ] 单位长度质量 Kg/km 181400 106 1200 46400 300 300 避雷线 GJX35 比载的计算 ( 1)自重比载 3 3 31 3 1 8 . 2 9 . 8 0 6 6 5( 0 , 0 ) 1 0 1 0 8 4 . 0 0 1 0 ( / )3 7 . 1 5qg M p a mA         ( 2)冰重比载 332 ( ) 0 ( 7 . 8 0 )( 0 , 0 ) 2 7 . 7 2 8 1 0 2 7 . 7 2 8 1 03 7 . 1 5b d bA        0( / )MPa m ( 3)垂直总比载 333 1 2( 0 , 0 ) ( 0 , 0 ) ( 0 , 0 ) 8 4 .0 0 1 0 0 8 4 .0 0 1 0 ( / )M P a m          ( 4)无冰风压比载 1)安装有风 22 3 3104 0 . 6 2 5 1 0( 0 , 1 0 ) s in 1 0 1 . 0 0 1 . 2 7 . 8 1 03 7 . 1 5f wa s c d A     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