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4内容摘要:
1) 时代: 战国时期 ( 2) 思想主张: ( 3)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 6页,找出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有什么意义。 墨家 ——墨子(战国初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 6页历史纵横,找出墨子的思想有哪些。 A说: “ 祸兮 , 福之所倚;福兮 ,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 B说: “ 惟仁者能好人 , 能恶人。 ”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C说: “ 人无有不善。 ” “ 爱人者 , 人恒爱之;敬人者 , 人恒敬之。 ” D说: “ 人之性恶 , 其善者伪也。 ” 与人善言 , 暖于布帛;伤人以言 , 深于矛戟。 E说 : 以道观之 , 物无贵贱;以物观之 , 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 , 贵贱不在己。 F说:赏厚而信 , 使民利之;罚重而必 , 使民畏之;法一而固 , 使民知之。 G说:若使天下兼相爱 , 爱人若爱其身 , 犹有不孝者乎。 A. B. C. D. E. F. G.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2. 请讨论,你觉得哪些言论更有意义。 请说明理由。 参考要点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图治的武器。 孔子创私学,主张 “ 教无类 ” ,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墨家思想中的大爱文化,对和谐中国与世界有重要影响。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 还有必要提倡它吗。 为什么。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 • 法家的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古为今用: 1. 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4
相关推荐
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①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 仁义 ‛ 和 ‚ 王道 ‛ (以礼教为主,提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②提出 ‚ 君舟民水 ‛ 的民本思想 ③性恶论 ④ ‚ 人定胜天 ‛ 、 ‚ 制天命而用之 ‛ 、 ‚ 天行有常 ‛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人性论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一)儒家 (等级名分、和谐
碍发展 B 6. 步入青春期 , 我们时常会产生一些烦恼 , 会有一些苦闷 , 当你感到烦恼 、 苦闷时 ,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调节 , 比如 ( ) ① 与同学聊聊天 ② 听听音乐或打打球 ③ 给朋友写写信 ④ 离家出走 , 远离烦恼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D 7. 进入青春期以后 , 同学们的身体发育各不相同 , 以下四位同学中 ,
根据大家的练习和 解答,我们可以得到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把这个法则反过来,得到 商的算术平方根性质:。 (四)合作交流 自学课本例 3,仿照例题完成下面的题目: 计算:( 1) 123 ( 2) 3128 自学课本例 4,仿照例题完成下面的题目: 化简:( 1) 364 ( 2) 22649ba (五)精讲点拨 当二次根式前面有系数时,类比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进行计算
A. x- m=0 B. x- n=0 C. x- n=0 或 x- m=0 D. x- n=0 且 x- m=0 3.若 2 463 mma 与 2ma 是同类项,则 m的值为 ( ) A. 2 B. 3 C. 2 或 3 D. - 2 或 - 3 4.关于 x的方程 ax(x- b)- (b- x)=0 (a≠0)的根为( ) A. a或 b B. 1a 或 b C. 1a 或 b
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 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 2)第 3 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 本质又是什么。 ( 3)第 3 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