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4内容摘要:

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目的、建立、内容、实践、意义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大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 依据、建立、内容、意义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 据 1953年 6月 30日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12371人,其中登记选民为 323809684人 , 占选举地区 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 %。 参加普选投票的选民达 , 占登记选民总数的 %, 选出基层人大代表。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直接选举 选出代表产生) 选民 间接选举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人大,人民的大盛会 出席大会的有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有来自机床边、矿井下、田野里的工人和农民代表;有来自课堂、实验室、医院、研究机构、文化部门的知识分子代表;有来自军营和边防的解放军官兵代表;有来自内蒙古草原、西藏高原、天山脚下、西南边陲的各少数民族代表。 在应到会的代表中,妇女代表占 %,少数民族代表占%。 代表们 济济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民盟代表沈钧儒在新政协的发言 • “第一,中国要走新民主主义道路,决不再走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