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内容摘要:

刺激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个别幼儿出现异嗜癖(如嗜食泥土、煤渣等)。 ( 1)注意孕母的营养 在妊娠后期,特别要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服用补铁药物。 ( 2)坚持合理营养 提倡母乳喂养,乳儿自出生后 4个月左右可逐渐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肝泥、菜泥、豆腐等。 亦可用含铁的强化食品。 尤其是早产儿、多胎儿,要特别注意补铁。 2岁以后的幼儿膳食,应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动物血、瘦肉、禽、鱼、木耳、海带等,并同时选用水果和可以生食的蔬菜,以获取较多的维生素 C,从而促进铁的吸收。 ( 3)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七)小儿肺炎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有细菌(如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病毒(如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和支原体。 可单独感染,也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气温骤变季节多见。 2. 症状 一般有发热、咳嗽、气促、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重症肺炎患儿常有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均受影响的表现。 肺炎起病后,多有不规则发烧,但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儿、佝偻病患儿可不发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也不咳嗽,只是面色发灰、口唇紫青、口吐泡沫、吃奶发呛等;咳嗽频繁,早期为剌激性干咳,逐渐加重并咳有痰;呼吸增快,超过正常的呼吸频率,且鼻翼煽动,重者口周及四肢末梢紫青,吸气时出现胸部凹陷等。 应及时送医院诊治,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严重后果。 3. 护理 ( 1)创设适宜的居室环境 ( 2)进行一般护理 ( 3)保持呼吸道通畅 ( 4)合理安排饮食 4. 预防 ( 1)积极防治疾病 ( 2)增强机体抵抗力 ( 3)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八) 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种热能代谢障碍。 一般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20%以上即为肥胖症。 超过标准体重 20%~ 30%为轻度肥胖症, 超过 30%~ 50%者为中度肥胖症, 超过 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1 . 病因 肥胖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 ( 1)多食少动 多食 —— 少动 —— 肥胖 ( 2)遗传因素 统计表明,双亲肥胖的,其子女约 70%易肥胖,若一方肥胖的,其子女约 40%发生肥胖。 ( 3)内分泌失调 因内分泌功能异常所致的肥胖除超重外,常伴有生殖器官发育迟缓,体脂分布特殊等表现。 儿童少见。 ( 4)精神因素 2. 危害 ①身体肥胖,影响幼儿的体型美观。 ②肥胖可致扁平足,行走时腰腿疼痛; ③腹部积聚过多的脂肪会影响呼吸; ④脂肪堆积在血管壁及肝脏上,容易影响其功能,成为动脉硬化的隐患; ⑤肥胖儿会因体态不雅、动作笨拙受到小朋友的嘲讽,进而出现自卑、孤独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异常。 3. 预防 婴幼儿肥胖的出现有两个高发期: 一是婴儿期,活动范围小,食物营养丰富,食量不予控制时很容易出现 “ 小胖儿 ” ; 二是学龄前期,大致在 6~ 7岁之间,中度以上单纯性肥胖多在 7岁左右开始,就餐无规律、吃得快而多、蔬菜吃得少,这是此阶段肥胖幼儿的饮食特征。 预防: ( 1)避免饮食过度 ( 2)积极参加运动 4. 矫治 ( 1)控制进食量 ( 2)调整饮食结构 ( 3)增加运动量 ( 4)消除精神负担 ( 5)对症治疗疾病 (九)厌食症 厌食症为幼儿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为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对食物不感兴趣,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 ( 1)不良的饮食习惯 ( 2)患有某些疾病或者缺乏微量元素 目前在婴幼儿中应引起重视的造成厌食的疾病有患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等。 ( 3)神经精神因素 (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 进餐时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训斥、批评幼儿,让其集中精力就餐。 ( 2)多参加户外活动 生活有规律、适当活动是幼儿吃得下、睡得香的前提,所以根据幼儿年龄、体质等促进活动是增强食物的好方法。 ( 3)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厌食的疾病 运用某些药物辅助治疗。 如果是微量元素锌的缺乏,可遵医嘱适当补充硫酸锌等药物。 (十)营养不良 Ⅰ 度 是营养不良刚开始,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 15%25%,没有临床症状,不易引起注意。 Ⅱ 度 是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 25%40%,并伴随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如食欲减退、腹泻及呼吸道感染等。 Ⅲ 度 为重度营养不良,伴全身衰竭,有生命危险。 在幼儿园中,特别要关注 Ⅰ 度营养不良的幼儿,争取早发现、早矫治。 预防 : 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喂养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根据婴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正确的喂养方法,是预防婴幼儿营养问题的重要方面。 要结合婴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消化能力特点,同时兼顾心理发育特点,设法增进婴幼儿的食欲。 在制作食品时,要讲究色彩搭配合理、品种多样、刀法规则,通过色、香、味等刺激婴幼儿的食欲。 克服品种单调、粗制滥造从而抑制婴幼儿食欲的不良做法。 另外,平时适当限制幼儿的零食、甜食,这样可提高幼儿对正餐的食欲。 (十一)斜视 两眼在注视某一物体时,两眼的黑眼球位臵不对称,视轴出现明显的偏斜,这一现象称为斜视。 ①按照视轴的偏斜的方向,可以分为 内斜、外斜、上斜和下斜。 儿童中出现的内斜情况绝大多数是因为较严重的远视眼造成的,多发生于 3岁左右的儿童,这种斜视容易被早期发现。 外斜多发生于 38岁儿童,大部分外斜视的造成是因双眼融像功能较差所致。 (十一)斜视 ② 按照视轴偏斜的原因可以分为 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 多发生在儿童双眼视觉反射开始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患儿因为远视性屈光不正而引起过度的双眼向鼻侧聚合,从而发生内斜视。 麻痹性斜视 是因为先天发育或者后天疾病导致的眼外肌麻痹,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 2. 后果及矫治 斜视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影响有多方面。 除了影响美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斜视可能引起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丧失,从而引发弱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斜视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可根据病情配戴矫正眼镜或者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十二)弱视 弱视是指眼球没有气质性病变,视力低下经矫正后仍然达不到正常值。 弱视是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儿童眼病。 1. 病因 ( 1)斜视性弱视 ( 2)屈光参差性弱视 ( 3)视觉剥夺性弱视 ( 4)先天性弱视 2. 矫治 治疗弱视的最好时间是 6岁以前,经过治疗,视力可以提高,并恢复立体视觉。 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由于弱视不容易被早期发现,建议学前儿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