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孩子们一生的习惯内容摘要:

让孩子们走进图书,走进阅读,仅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是学生走进书籍的重要时空。 家长是学校推进学生阅读的重要同盟者。 中国第十次阅读调查数据( 2020年度) 调查分析发现, 我国 0—8 周岁儿童的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 %, 较 2020年的 %增长了 个百分点; 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 孩子读书,比 2020年的。 2020年我国 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 ,比 2020年的。 购书频率这一指标连续三年呈增长趋势,且增幅明显( 2020年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的次数为 次)。 随着年级的升高, 家长对阅读的关注度开始降低 孩子 08岁期间,家长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较高,对孩子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 但是孩子进入学校特别是进入中高年级之后( 913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尤其是学习方面,已经开始下滑,学校及其教师的影响力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亲子阅读方面,家长的投入时间、孩子的投入程度也明显不如从前。 而家长这个时候对于学生学业的关注度尤其是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上升。 做书香家庭建设的促进者 家庭读书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能够在推进书香家庭建设方面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学校,而最有力度的则是孩子的老师,尤其是担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 一是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 二是推动家庭读书环境的建设 三是打造家校阅读活动共同体。 好书伴我成长,爱我书香家园 在班主任指导下,家委会代表和热心家长组织策划学期班级阅读活动。 在亲子共读基础上,家长们策划组织开展读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从活动的组织、读书活动的实施、到奖品的购买等,全部由家长们自发完成 ——家校阅读共同体由此诞生。 角色之三:做语文教学改革的自觉探索者 —— 一位高考状元的语文学习经验之谈 语文课程标准( 2020版) 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 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 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 语文课程标准( 2020版) 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 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 学段 阅读要求 第一 学段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 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万字。 第二学段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