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发散思维内容摘要:

2.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 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教学内容。 教材应安排新颖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就低年级而言,应多安排一些对抗赛、各种数学游戏、数学谜语、数学小故事等活动。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 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 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 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 5-1=3 4+2=2 7 …… 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3.培养融洽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 ——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