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内容摘要:
↓ 美苏实力下降,欧、中、日及第三世界力量上升 一、欧共体 进程 内容 原因 影响 二、日本 原因 影响 三、 .不结盟运动和中国兴起 1. 不结盟运动 形成 影响 — 改革开放 四、 小结 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组织学生预习教材,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历史知识图片,初步了解教材; 思考课后的 “ 探究学习总结 ” 栏中的材料与问题。 (二)导入设计 师:什么叫世界格局。 生: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 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因此世界格局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内部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师: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哪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生: ① 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② 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国实力的基础上的。 ③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溃的根源。 师:二战后形成了什么世界格局。 生:美苏两极格局 师: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在又如何变化。 生:多极化趋势出现 ;多极化加强 师:根据课本,你认为哪些国家和地区有可能成为一极。 生:美国、西欧、日本、中国、俄罗斯 欧洲联合的历程 年份 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0 年 “ 舒曼计划 ” 出台 1951 年 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57~ 1958年 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西欧六国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 年 西欧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师:这个表格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 生: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师:欧洲曾是世界的中心,两次世界大战都首先发生在欧洲,然后蔓延到世界。 1947 年,丘吉尔问道: “ 现在的欧洲是什么。 它是一片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 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 欧洲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生:二战后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各国战后经济萧条,出现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美苏争霸影响,尤其是美国不断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引起西欧各国的不满;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需要联合;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法德和解 师:欧洲的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生:促进各国经。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
相关推荐
ABC绕点 D旋转 180176。 的图形△ EBC;②四边形 ABEC是怎样的四边形。 为什么。 第 23 章 图形的旋转导学案 23. 2 中心对称(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中心对称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能够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能够依据中心对称的性质解决相关作图问题。 重点:作图以及利用性质解决问题。 难点:利用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 自学教材
: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对抗) “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 (巴尔干半岛) 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 ( 导火线: 萨拉热窝 事件) 哪一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1914年 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 (意大利)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结合两大军事集团简易地理位置图指导学生加深印象)
据资料 1 加以补充。 ) 数学方面:祖冲之是世界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他推算的圆周率数值是 π ,比欧洲早约 1000 年。 天文学方面:他测定出一年的天数是, 天,与近代科学家计算结果相差不到 50 秒。 机械制造方面:他创制了“千里船”,复制了指南车。 (二)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英国有一个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他的进化论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
19 日) 请 回 答 : (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怎样才能 “ 挽救祖国的危亡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作用。 ( 2)根据材料二中的老照片,指出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代表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双方在重庆的什么地点签订了 “ 双十协定 ”。 后来国民党撕毁这一协定,发动了内战。 根据材料二中的图表,说明内战给中国 经济带来的影响。 ( 3 ) 综 上 所 述 ,
数集 R中的任何一个数 x,按照对应关系“函数值是1”,在 R中 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 1与它对应,所以说 y是 x的 函数 . Y= x与 y= 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因为尽管它们的对应关系一样,但 y= x的定义域是 R,而 y= x2x 的定义域是 {x|x≠ 0}. 所以 y= x与 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 . [师]理解函数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