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3)内容摘要:

对外族的仇恨。 首四句,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 , 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 、 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 靡室靡家 ”和 “ 不遑启居 ” 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 “ 古者戍役 , 两朞 ( 期:一年 ) 而还。 今年春莫 ( 暮 ) 行 , 明年夏代者至 , 复留备秋 , 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 , 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 (《 诗集传 》) 这段话告诉我们 , 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 , 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 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 , 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 “ 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 ” 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 “ 靡使归聘 ” 和 “我行不来 ” ,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 “ 忧心烈烈 ” 、 “ 忧心孔疚 ”的原因,也使前面的 “ 王事靡盬 ” 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 , 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 ,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 , 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 , 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 、 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 , 写的是 历经磨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