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件1讲课内容摘要: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 ‘ 悲秋 ’ 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 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悲秋) 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作客) 三重:经常作客更可悲;(常作客) 四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万里) 五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 六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多病) 七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独登台) 八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 (百年)凡此种种,把 ‘ 登高 ’ 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杜诗的 ‘ 深沉蕴藉 ’。 ‛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鉴赏 后两联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 并具体谈谈。 动作行为 { 登 台 停酒杯 繁 霜 鬓 作 客 外 貌 : 万里 常 = 孤独、痛苦 孤独、凄凉 无奈、伤感 无奈、焦急、忧国忧民 主旨 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离异乡的身世之感。 《 秋兴八首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秋兴八首 》 题解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有感而发之意。 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个基调:忧愁悲伤(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动荡不安;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白露的寒气使漫山遍野的枫林一片衰败,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条阴森的景象。 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了全篇萧瑟伤感的基调 :虽然宏大,但一片萧条。 玉 露 凋伤 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 兼天 涌,塞上风云 接地 阴。 峡中的江水汹涌,波浪滔天;山上的天空乌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 ,以眼前景 映照 出了 心中情 ,情景交融 ,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丛菊两开 他日 泪,孤舟 一系 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孤舟一系 ‛ ,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杜甫诗三首课件1讲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