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物质的分类内容摘要:

方法。 (3)当 A中混有少量 B时,可以用 结晶法提纯。 解 析 :在溶解度曲线 A上, t t2所对应的点的纵坐标的差就是 A物质由 t2℃冷却至 t1℃析出晶体的量。 同理可知 B、 C 物质由 t2℃冷却至 t1℃时析出晶体的量。 所以 A 析出晶体最多, C无晶体析出,因为曲线 C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即溶解度减小),因此可采取升温结晶方法析出 C物质。 B 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可用蒸发溶剂方法析出。 又因 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分离 A、 B混合物可用降温结晶法。 答案:( 1) A; C ( 2)升温结晶;蒸发溶剂 ( 3)降温即冷却热饱和溶液 点评: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溶解度曲线 上点、线、面表示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例 4】 在 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 HI稀溶液,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1)先出现红色沉淀,原因是。 (2)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 ,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若用稀盐酸代替 HI 稀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 变化现象(填写上面各题序号)。 解析 : HI 为电解质,刚加入时因中和了 Fe(OH)3胶体中胶粒所带电荷,使其发生聚沉,所以产生沉淀;又因 HI为强酸,继续加入后酸性增强,与 Fe(OH)3发生中和反应而使其溶解; 随溶液中 Fe3+ 浓度增大, I与 Fe3+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 I2生成使溶液颜色加深;若用稀盐酸,由于 Cl与 Fe3+ 不发生反应故只会发生( 1)、( 2)两种现象。 答案:( 1)加入电解质,胶体聚沉( 2) Fe(OH)3+3H+==Fe3++3H2O( 3)有单质 I2生成; 2Fe3++2I ==2Fe3+ +I2 ( 4) (1)(2) 点评:胶体性质在高考中曾多次考查过。 要做好这类题,必须理解胶体与溶液及浊液的本质区别,并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知能训练 一、填空题 1. 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 Na2CO3是碱 B. Na2CO3是盐 C. Na2CO3是钠盐 D. Na2CO3是碳酸盐 2.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 B.乳浊液 C.胶体 D.溶液 3.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 A.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尿毒症,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B.牛油与 NaOH溶液共煮,向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有晶体析出 C. 花粉在水面上作布朗运动 D水泥冶金厂常利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4.有关胶体和溶液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 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粒子运动有规律,胶体粒子运动无规律 C.溶液中通过光束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光束有丁达尔现象 D.通电后,溶液中溶质粒子一定分别向两极移动,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