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5]内容摘要:

着一个混蛋,皇帝开国的都还不错,到二世没准还能凑合点,守现成的还行,到三世这帮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整天与宦官为伍,一代不如一代,王朝总是逃不脱兴衰的怪圈,所以大权独揽的皇帝制度是有缺陷的。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的地位,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在确立“皇帝”名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维护皇帝权力的制度和方法,那么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②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的影响: 为历代封建 王朝所沿用。 新增知识点: 我们现在看到影视剧中皇帝朝服大多数都是黄色的,秦始皇的朝服却是黑色的,大家可以在课后查资料,找出原因。 建立中央官职 —— 三公九卿制 除皇帝制度外秦始皇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 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 “三公”是指什么。 “九卿”是指什么。 各自的地位和职能是什么。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有何作用。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太尉虚设) 太尉主管军事,大概相当于中央军委,但是在秦朝太尉一般不设,是个虚衔。 丞相,相当于国务院,主管行政,总领百官,国家大事基本上都归丞相 处理。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管监察,同时负责监察百官,还要掌管百官的奏章,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兼反贪局兼检察院兼人民来访办公室主任,就类似这么一个职务。 这三位称为三公。 三公相当于中央一级的大官。 三公之下是诸卿,相当于各部部长。 诸卿在史书上叫九卿,但是一般可能不止九个。 其中比较常见的比如奉常,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将作少府。 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三公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九卿则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建立地方机构 —— 废分封,置郡县 秦始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还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补充: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就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以下就是乡,乡下面是里。 乡、里的领头人,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当地自己选出来的,就是村民自治委员会,跟居委会的性质差不多。 这种制度就叫中央集权。 从皇帝往下,一直到县,一竿子插到底。 这个让后来的班主任、班长、课代表、小组长都受益,从学生会到包工队一直都在 效仿。 ①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呢。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