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公开课)内容摘要: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问题探究 ( 1)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五个原则相互联系 , 以 “互 相尊重 领土 主权 ”为出发点 , 引申出各项原则 ; 又以 “ 和平共处 ” 原则作为总目标 , 以其他原则为保障。 作为一个整体,五项原则又全面概括了国家间关系及交往的基本原则。 ) ( 2)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 赢得 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核心理念:尊重、平等、和平 ;指出: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 强化记忆 —— 挑战自我: 1分钟背会 五项原则的内容。 (提示:背修改后的提法) 四、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 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但在具体 的外交实践的 过程中, 面对着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着的 巨大差异,如何才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到实处呢。 下面 我们 就 来看周恩来 在随后的 万隆会议上, 是如何 创造性地 处理这个问题的。 处理基础知识:万隆会议概况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参与国家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会议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讨论主题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完成 ( 1)万隆会议 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一些国家在美国的挑拨下,把矛头对准中国,企图破坏会议,改变会议议程) ( 2)周恩来是如何应对的。 (周恩来 从容镇定、 因势利导,提出 了 “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成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 出示材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