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教案内容摘要:
在东北都建立了哪些 抗日组织呢。 学生回答。 师:抗日义勇军是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而抗日游击队则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并且逐渐成为东北抗日的主力。 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师:在杨靖宇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学生回答。 师:这种面对外来侵略敢于反抗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西安事变的情况。 学生介绍西安事变。 师:关于西安事变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想了解呢。 师汇总: ①张、杨为什么扣押蒋介石。 ②为什么又释放了蒋介 石。 师:学生打开并利用西安事变下的相关资料,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师:日寇在占领东北后,又把魔爪伸向华北。 蒋介石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了日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在民族危亡之际,我们最主要的责任是 —— 抗日。 然而,当时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他们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 中共: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蒋介石:不抗日,要剿共 张学良、杨虎城:剿共不愿,抗日不能 师:这样国民党内部的抗战派和蒋介石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西安事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师:西安事变发生后都有哪些政治势力对此高度关注。 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板书: 英美: 支持和平解决 日本:挑拨中国扩大内战 国民党:( 1)亲日派:置蒋死地,取而代之 ( 2)亲英美派:谈判解决 师: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又将采取怎样的主张呢。 其实,当时在中共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内部也产生了意见分歧。 有人主张杀掉蒋介石,也有人反对,如果你是一位红军 战士或者是一位中共党员,你将。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教案
相关推荐
系不是很清楚,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将已有的零散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上升到因果关系的层面上。 四、 教学过程 方案: 将整个传统课堂转化为导游比赛活动,整个活动主要由三个小导游介绍三条旅游路线供课下同学选择评比,每一个导游比赛完,教师利用中间时间出几道题检验和加深同学们对知识 点的掌握, 然后 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谈谈他们小组的最后选择 和原因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问题探究 ( 1)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五个原则相互联系 , 以 “互 相尊重 领土 主权 ”为出发点 , 引申出各项原则 ; 又以 “ 和平共处 ” 原则作为总目标 , 以其他原则为保障。
了 A 处的朝代,其他政权有什么特点。 分析 人 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提示:人口南迁反映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重视经济发展,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 你如何理解“天下久分必合,久合必分” 宝鸡市陇县堎底下中学“高效课堂”教学工具 七年级 导学案 2 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 教师评价
( ) = 1010 2xx ( ) = 10x ( ) ⑵ 下列计算是否有错,错在那里。 请改正 . ① 22 xyxy ② 442 123 yxxy ③ 623 497 xx ④ 33234327 xx ⑤ 2045 xxx ⑥ 523 xx ⑶ 计算: 323223 yxyx 三 .随堂练习
动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革命的新曙光 2 (一)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 俄国 十月革命 的成功和 五四运动 的实践,使 马克思主义思想 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各地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后 民族工业 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 无产阶级 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