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内容摘要:
游戏,相互欣赏交流。 举办比赛,谁的转转儿旋转的时间最久,转起来最漂亮。 活动的收拾: 打扫卫生 教师总结 六、教后记: 第 8 课 校园真热闹 一、教材分析 : 王店中心小学 16 儿童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本课的内容和儿童的活动与生活紧密相关,所有的构思和表现的基本素材都来源于儿童平时的校园活动和生活;画面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段也是儿童们熟悉的,但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 因此,观察就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感受。 引导儿童观察热闹和活泼的场面,理 解和体会动态的构成因素,表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氛围。 通过画面的构图和相互的配合,可以让儿童之间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同时,通过会议、想象和美术表达,让儿童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教学目标: 指导儿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构图和用色,表现热闹的氛围;培养儿童画面的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儿童绘画和表达的兴趣;培养儿童热爱校园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表现校园的活动氛围。 难点:人物动态的夸张表现,构图的形式美感,色彩的大胆运用,画面 的气氛渲染。 四、教学准备: 师:欣赏作品若干 生:彩色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活动场面,积极参与活动。 五、教学过程: *回忆和想象。 通过回忆和想象,说一说校园里活动: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校园里举办过那些活动。 2.活动的场景。 3.想一想精彩的活动场面,上台来表演一些动作。 *欣赏图片资料,讨论表现方法。 1.欣赏教材和教师准备的图片资料,理解画面内容,感受活动气氛和表现方法。 王店中心小学 17 2.小组讨论表现方法。 1)表现手段: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颜料,铅笔等各种 材料的综合应用。 2)画面氛围的刻画:内容要充实,色彩要鲜艳,人物形象的动态要夸张,表达要大胆。 3)想一想自己要表达哪些内容,讨论:如何使画面的安排更充实,如何能表现热闹的气氛。 *课堂练习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尝试用各种方法刻画活动场面,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展示和评价 相互欣赏作品,并相互点评,教师总结。 六、教后记: 第 9 课 这是我呀 一、教材分析 : 本课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涉及的学习领域极其宽泛,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较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培养具有 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值得深入研究和精心施教的一堂好课。 本课教学的连续性、条理性、综合性很强,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要义。 本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融,与美术语言相通,凸现课标精神。 本课与其他同类课题存在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同之处是本课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是一个“面”化的教学体,而其他课是“点”化的活紧密联系,以人为本,以我为美,生活的我就是没的塑造者,与自然存在着共舞、共生、协调等关系;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着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的关系,对于提高学 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实现美化自己的目的。 本课在情意领域上,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尝试欲,能够通过自己、做自己、雕自己提高自信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王店中心小学 18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较好的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比例关系,把握人物的形态特征,能够运用生活媒材进行恰当的表现。 实现情趣化、个性化的绘画表现;掌握一定的手工制作方法;能够尝试性地运用立体手法创造性塑造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测量工具、小镜子、照相机、制作工具及材料等。 生:制作工具及材料、照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发现自己。 教师可在班级向同学们描述一个特征鲜明的学生形象,让大家猜,这位同学自然地发现“这就是我呀”。 *出示课题,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魅力”所在(特征),可与同学交流观察结果,互相提出看法。 *探 讨比例,学会方法。 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实验性的“比例游戏活动”,可把头作为身高的比例单位,把眼作为面部的比例单位,同学之间进行测量,并写出活动报告(强调安全教育)。 在掌握比例关系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的特征和比例, 运用画笔进行大胆的表现,并尝试性地运用各种绘画表现方法。 *作画过程,互评互进。 引导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结合同组的同学的意见,完善画面的形象。 建议学生给自己重新设计发式和服饰。 同学之间的互评,不够使每位同学更准确地表达特征,情趣更浓厚。 *课后拓展,初步感知。 王店中心小学 19 教师可让学生把描绘自己形象的画面放在面前,进行趣味性评价。 让学生课后收集制作材料和观察自己的照片、录象等来发现自己的特征。 第二课时 *组织教学,展示作品。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备的制作材料放好。 欣赏几幅有特色的情趣作品,给予学生启发。 *启发想象,学会方法。 启发学生想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材料才能使画面有立体效果。 学生答出运用手工制作方法和运用纸、布等材料制作。 *欣赏范作,探究学法。 教师出示几件不同材料制作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看、摸、拆、拼、想等探究性学习,基本掌握了制作方法,并能够根据自己所带的材料设计“我”的形象。 *合作探究,个性制作。 同组之间互相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制作爱好,初步确定制作方案。 学生进行制作,同组同学之间互提建议,特别是形象特征上和情趣上给予帮助。 *开展游戏,情趣评价。 在学生制作好以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制作好的作品放在面前,同学之间进行“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提倡情趣性评价方式,指出作品的可取之处和 存在问题,以便改善。 *课后拓展,触摸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认真观察并能够触摸自己的头、面、身体等,初步感受自我形体结构的立体感,并准备制作塑型材料。 第三课时 *欣赏导入,激发情趣。 教师出示几件有代表性的情趣化人物雕塑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的形象特征、制作材料、形态情趣等,并让学生摸一摸,增强学生对立体作品的感知。 *讲授方法,尝试制作。 王店中心小学 20 教师讲解立体塑型的初步方法,如:搓、捏、盘、接、雕、刻等方法,特别是人物姿态的拼接和制作过程的流程图,应讲清、讲明。 学生尝试运用制作方法,同学之间可交 流讨论,试验出其他制作方法。 *合作探索,制作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能够尝试性地摆出个性化的动作和神态,同学之间观察、审美,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可用笔把动态画出,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的照片进行播放、评点。 学生有了个性化的表象内容,同学之间相互切磋,运用适合自己的媒材进行制作,可用黏土、泡沫块等 可塑材料进行雕制。 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评点,完善作品。 *游戏评价,凸现自我。 教师与同学一起开展“这是我的 ABC”游戏,小组之间进行展评。 A。 自画像; B。 自我形象手工; C。 自我情趣雕 塑。 师生互评,优秀的作品给予表扬奖励,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游戏与评价氛围。 *课后拓展,布置房间。 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用于室内装饰(如教室、家庭等),放在有趣的位置,让来客欣赏你的作品,并说说他(她)像谁。 当来客认出制作的是你自己,那么回家帮爸爸、妈妈制作一件作品 六、教后记: 第 10 课 纸线绳小浮雕 一、教材分析 : 本课要求学生利用纸、线、绳制作小浮雕,通过动手制作,不仅锻炼学生对物体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色彩搭配、点线面结合等方面的能力。 本课的原材料来自于日常生活,这会促使学 生认真地体验、感受生活。 在创作上,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质地的纸、线、绳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组合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要具有美感。 三、教学重难点: 王店中心小学 21 重点:通过欣赏,利用多种材料大胆制作。 难点:点、线、面的结合要具有美感。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若干、纸、线、绳、胶水、及剪刀。 生:色卡纸、白纸、线、绳、胶水、剪刀、自选可以用来制作的媒材。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按组重新排列桌椅,集体协作完成。 *感受材料: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接触所带的材料,说出质感。 2.用小手触摸老师所带的材料。 3.讲述感受:选择某些纸、线、绳,说好所你觉得它们适合表现何种物体。 4.再次加工:对已有的材料根据其特性进行加工:染色、卷曲、打结等,使学生完全融入其中。 5.尝试创作: 1)欣赏范图,学习经验。 2)勾勒草图。 3)选择材料。 4)动手粘贴。 6.展示交流: 1)开一个小小展览会,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可以赠给你的好朋友,和他(她)共享艺术之美。 王店中心小学 22 第 11 课 神奇的瓦楞纸 一、教材分析 : 本课在第 10 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原材料的机理效果进行创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瓦楞纸剪、撕、切等操作,引导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力,而且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表现力也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本课以常见的包装盒之类的瓦楞纸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从废旧物品中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是学生们感受肌理,加深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 以瓦楞纸的剪 、撕、切、贴等方法组成一幅幅浮雕式的绘画,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是学生能够大胆地想象与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利用它的多层凹凸面进行创作。 难点:巧妙地利用纹理的粗细确定粘贴的饿方向。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盒、胶水、美工刀、剪刀等。 生:各种瓦楞纸盒、剪刀、胶水、美工刀以及一些废旧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1.纸张比较(宣纸、卡纸、餐巾纸、瓦楞纸等)。 1)直观对比; 2)。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