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富源一中姜丽)内容摘要:
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4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 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 )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总结过渡: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层面推进到思想文化层面。 下面结合教材和《导学案》中的材料,我们来了解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反对专制与迷信 学生阅读材料‚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 问题 :‚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 别是什么。 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生互动】小组代表发言、点评 , 教师总结。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即和以 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 ,反对旧道德 学生阅读教材 P55 资料卡片: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设问:这段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什么主张。 为何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学说。 【师生互动】小组代表发言、点评,教师总结。 教师点拨: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反对复辟。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 5 ,反对旧文学。 学生阅读材料: 胡适是第一个提出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的人,他当时也面临很大压力。 有一个学生 问胡适:白话文就没有缺点吗。 白话文语言不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说:‚不一定吧。 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 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事我复电拒绝。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 15 分钟后,他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 胡适说:‚你用了 12 个字,而我的白话文电报却只用了 5 个字:‘干不了,谢谢。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富源一中姜丽)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新版七上历史知识点简化版(zxls_20xx01227185614)
条件): (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 2) 商鞅变法 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3)秦王 嬴政 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秦灭六国 :(1)时间:公元前 230— 公元前 221年;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韩 、赵、魏、楚、燕、 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秦朝 的建立:( 1)时间: 公元前 221年 (
曹利洪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
动的形成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一)利用课件展示问题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气运动的类型有那些。 热力环流概念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第 38 页 热力环流 第一段,思考并回答课件展示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二)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 利用定量分析法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热力环流产生的原理,并写出: 在垂直方向上空气压力的分布规律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新课堂,不要矫枉过正
折、对称等词语都用上了,甚至有学生还知道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但就是没有学生 “胡说八道 ”:它们的颜色都很漂亮,它们都会飞。 也许我低估了学生的观察力或者 “数学眼光 ”。 但这里不排除有事先铺垫,上课 “走秀 ”的嫌疑。 目前的数学课堂,尤其在公开教学中,我们几乎都能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可是,讨论的问题是否合适,讨论的条件是否具备,讨论的时机是否恰当,这些问题教师考虑得并不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