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村镇实验学校郭杏丽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反思习惯内容摘要:
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 过简单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 1)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 2)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 3)改进表达、操作方法。 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巩固学生反思习惯 “数学抽象”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 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 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 1)教师引导促反思。 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 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 ”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 有 45 重。 ”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 ”“ 9 岁。 ”“能把话说完整吗。 ”“我今年 9 岁。 ”“不,应该说你今年 9 大”,我故意。常村镇实验学校郭杏丽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反思习惯
相关推荐
刚才摆小棒的过程, 52247。 2 的笔算该 I 怎样写呢。 谁来说说,按照刚才摆的过程,先算哪一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十位上的板书) 追问:余下 1个十,接下去怎么算。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完成剩下的板书,其他同学完成在教材上。 提问: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笔算的。 (把余下的 1和个位上的 2移下来组成 12,然后除以 2,得 6) 检验
响才能有效,从而激活学生的内部合作的动机,达到愉悦,和谐。 ( 3)学生在学习中也是能够掌握学习方法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交给学生一些策略和技巧,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 ( 4)学生在学校长期教育下,每个人都会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只要我们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学生是能够形成很好的合作氛围的。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得对吗。 你能验算吗。 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 3 元, 21根是 63 元,再加剩下的 2 元,正好是 65 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 上余数
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 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 2) 教学例 3 出示例 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 涂几个 1/5。 分别用了几个圆。 你有什么发现。 ( 3) 分数分类 比较例 例 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 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 4) 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 (平移 6次,可以有 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 (平移 4次,可以有 5种贴法) (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 ( 5 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 (就是求 5个 7或 7个 5是多少) 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 7种贴法
考虑把长方 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 拿出能框 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 (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 ( 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 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 4个数、 5个数呢。 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