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2)内容摘要:
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 A.都是由 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10.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兴奋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 11.突触小体存在于 A.神经元轴突末梢 B.神经元树突末梢 C.神经元细胞体 D.两个神经元之间 1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内 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 13.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属于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内吞作用 D.外排作用 14.在一个简单的反射弧中,只有传入神经元( A)和传出神经元( B),则当 A接受刺激后, 4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A. A的树突→ B的轴突 B. B的轴突 → A的轴突 C. B的轴突 → A的树突 D. A的轴突 → B的树突 15.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 不正 . . 确 . 的是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B.兴奋经过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 → 化学信号 → 电信号的转变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16.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 不可能 . . . 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轴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17.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主要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18. 下列 不属于 . . . 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的是 A.大脑 B.脑 干 C. 脊 神经 D. 脊髓 19.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 ②小脑 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20.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 这说明 A.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B.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 级中枢的调控 C.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D.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1.下列 关于 人的 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 不正确 . . . 的是 A.分布有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 B.分布有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 C. 可 感知外部世界 D. 具有 语言、 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 22. 当你专心答题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2)
相关推荐
在知识教学点上,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 行 观 察 的 方法。 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方法主要以反复朗读为主,通过朗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让学 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主动积累,而不是机械地复习词语的构成形式。 * “浸”本意是“泡,使某物浸透”的意思。 课文中指雾气很大
教师: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超脱;李白“独坐敬亭山”是一种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隐逸;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有一种惆怅;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一种悲凉;这些都能让读者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 “独立寒秋”强调诗人是独自一人来此游览 并 凝 神 思 考; 与下阕开头 “携来百侣曾游 ”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 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
四、当堂检测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3 ①制备重组 DNA分子 ②转化受体细胞 ③筛选出获得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培养受体细胞并诱导目的基因的表达 ④获取目的基因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 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基因工程是在 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在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步骤是 ( ) A.人 工合成基因 B.制备重组 DNA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B B B D C A B D B C B B D A A 二、 非选择题 ( 每空 1分,共 10分) 1. 1.(1)传粉 (2)适应 依存 (3)生产 消费 2.( 1)细菌 真菌 腐生 ( 2) 无机物 ( 4)物质循环 八年级生物单元检测题(三) 12 年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2ⅹ 45=90分) 题号 1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第 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1“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概括回答。 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 (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1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