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内容摘要:
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读通、熟读 ,精读课文还要求读出感情,有些篇目还要求背 诵。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把朗读过程渗透阅读中来。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和体会,在朗读中重音、停顿、语气等都会有差异。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评议过程,变 “要我读 ”为 “我要读 ”。 评读的步骤为:指名读 —评读 —带着理解读。 实践证明:评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评议中能抓住关键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评读能真正做到以读代 讲,突出主体。 四、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多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 要把话说的好,说的形象生动,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达情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语言,灵活运用书面的语言来表达情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 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是拖腔唱读。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又很陌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的速度就慢了。 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 ,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 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了。 所以,要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 实践证明:经常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 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 从这里可看出多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两句话: 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两句话都有一个 “才 ”字 ,但意思截然不同。 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 “才 ”字的意思,第一个 “才 ”表示时间长,第二个 “才 ”表示时间短。 并。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关推荐
)( ml10 05150 0 )( ml40 05450 0 500ml。 ml。 ml 5154 1 : 4 我把稀释液里面所含浓缩液的体积设为 Xml,那么水的体积就是 4Xml,然后用方程来解答。 ( 1) X+4X=500 5X=500 X=500247。 5 X=100 ( 2)水的体积: 5X=100 5 =5( ml) 答:浓缩液有 100ml,水有 400ml。
观察能力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发现美与丑。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 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观察。 比如说 ,为了让学生有物可以观察,就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了一块生物角,让学生亲手在花盆中种上小草,由专人负责,浇水施肥,并观察它每天的变化;买个小鱼缸,养几只小蝌蚪,让他们观察它们如何变成青蛙的。 另外
染力。 因此,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片地理教学等待开发的肥沃土壤,在地理素 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效果。 三、地理教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这种感情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 如何才能取得好的美育效果呢。
应该是这种人。 二、运用多种手段,多措并举促进养成教育。 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古人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向同学宣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 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 行认真的学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