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技巧内容摘要:
下面我们来看几种不同作用的“题记式”开头:173。 1。 揭示题旨173。 红,一种鲜艳的颜色。 红,一种神圣的象征。 红,是国旗上庄重的色彩。 红,是少先队员火红的领巾。 红,也可以是一点点。 红,可以是一片片。 红,是一种提醒和标明。 红,是一种热情与温馨。 红,她代表捐献箱上的爱心。 红,她代表奥林匹克的精神。 红,是理想是希望是成功。 (题记) 这是湖北荆州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为了心中的那抹红》的开头段,题眼中的“红”究竟指什么,作者先在题记中将其内涵揭示出来,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语言的华丽美,结构的整饬美,语势的遒劲美,因此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赞赏。 173。 人生的高度,不 是取决于身高的多少,而是在于人生价值的体现;心中的阳光,不是取决于阳光的照耀,而是在于心灵阳光的释放。 (题记) 173。 这是湖北荆州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为了心中的阳光》的开篇,它用题记阐述了“人生价值”与“心中的阳光”的哲理内涵,让人耳目一新。 173。 人生旅途中,你苦苦追寻着生命的色彩。 蓦然回首的一刹那,你才发现,答案原来是丰富多彩的。 (题记) 这是上海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我眼中的色彩》的开头,其题记主要起到启下作用 ,它用清丽优美的语言自然过渡到了主题的“丰富多彩”,即色彩,给人一种和谐美。 173。 当然,题记的作用远不止这三种,还有总括全文内容的,交代写作缘由的,引起读者思考的等等。 总之,它是一道亮丽的屏障,一定得精心打造,方能使文章增色添彩。 173。 (三)引 化经典,增添文采173。 考场作文开篇引用或化用经典诗词、歌词、名言、警句等,它不但能使习作文采摇曳,还能彰显考生丰富的积累与才气,这样会使文章大大升值。 173。 例 1 著名诗人鲁藜说过:“把自己看作是泥土吧,老是把自己看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 ( 湖南常德中考优秀作文《你还会骄傲吗。 》 )173。 考生引用名人的话语,既富哲理,又有权威,能使文章增加厚重感。 173。 例 2 福建南平中考优秀作文《为自己鼓劲》 )173。 考生引用萧亚轩的流行歌曲《我要的世界》中的歌词来点缀篇首,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其导入主题如行云流水般酣畅。 例 、雨声、开考铃声,声声入耳;沉着、冷静、稳重下笔,牢记在心。 ( 广西桂林中考优秀作文《为了那颗感恩的心》 )173。 考生化对联来打造开头,语言幽默诙谐,有一定的趣味性。 173。 (四) 设置悬念,平添魅力173。 在文前设置悬念,能高度引起他人的注意力,也会让你的文章魅力无穷。 这种写法往往充盈着迷人的色彩。 173。 例。 她给我递来一张纸条,我紧紧地攥在手里,心在怦怦直跳 ,脸也在开始发烧。 我不敢正视老师,只是垂着脑袋,佯装看着课本思考问题„„ ( 湖北荆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为了心中的那句箴言》 )173。 “她”给我递过的纸条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让“我”这么紧张。 这就是考生在开头设置的悬念。 读者可能这么认为,女生递过的可能是情书,于是一定要迫不及待地看下文。 可直到文章结束解开悬念,原来是一条勉励“我”的箴言。 这样就给文章增添了几分吸引力。 173。 (五) 落笔设问,引人思考173。 有不少考生往往在开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是疑问,有时是反问,以此来引起他人的思考,给文章增添磁力,这种写法也十分精妙。 173。 例 1 生命的颜色是什么。 173。 哥伦布说:是蓝色,我的一生都与大海为伴,蓝色是包容,是博大。 173。 袁隆平说:是绿色,五十个春秋,我躬耕与陇亩,绿色,是奉献,是希望。 173。 南丁格尔说: 是白色,我披着一袭白衣呵护生命,白色,是关爱,是责任。 173。 海伦凯勒说 :是黑色,我在黑暗中勇敢地生活,黑色,是不屈,是奋发。 173。 列宁说:是红色,我的一生都是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红色,是战斗,是理想。 173。 其实,每一个人对色彩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色彩。 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为生命涂色。 173。 这是优秀作文《 生命的色彩》的开头173。 这是利用设问的手法来开篇的,第一句“生命的色彩是什么。 ”设问引人思索,后面回答又让人耳目一新,这样就达到了出奇制胜的写作效果。 173。 例 ?173。 我似乎看不见你 ,看不见你的那双一触即碎的眼睛 ,看不见你如蜡像般雕琢精致而苍白的面庞 .因为我知道 ,这已不再重要 .( 江苏中考优秀作文《你在我心里》 ) 173。 (六 .) 排比前列 ,语势劲美173。 很多考生使用修辞手法 打造 凤头 ,特别是使用排比来营造气势。浅谈写作技巧
相关推荐
染力。 因此,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片地理教学等待开发的肥沃土壤,在地理素 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效果。 三、地理教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这种感情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 如何才能取得好的美育效果呢。
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读通、熟读 ,精读课文还要求读出感情,有些篇目还要求背 诵。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把朗读过程渗透阅读中来。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和体会,在朗读中重音、停顿
)( ml10 05150 0 )( ml40 05450 0 500ml。 ml。 ml 5154 1 : 4 我把稀释液里面所含浓缩液的体积设为 Xml,那么水的体积就是 4Xml,然后用方程来解答。 ( 1) X+4X=500 5X=500 X=500247。 5 X=100 ( 2)水的体积: 5X=100 5 =5( ml) 答:浓缩液有 100ml,水有 400ml。
应该是这种人。 二、运用多种手段,多措并举促进养成教育。 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古人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向同学宣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 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 行认真的学习、讨论。
程,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过程,同时对上浮与漂浮的关系出较难理解,如果利电脑动画手段,设计出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的慢放过程,就可以非常细致的观察到。 同时可以观察到上浮物体在露出液面时的慢放过程,学生会清楚的看到随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不断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变小,当 F 浮 = G 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漂浮。 这样就会把本来很难描述的过程形象地利用大屏幕生动地显示出来
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 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直线的斜率》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已知两点 、 ,直线过点 且与线段 MN相交,求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