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张丹丹内容摘要:
线段中点。 (学生先折、师生交流) 目的: 经过师生交流 并归纳出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比较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 更能加深学生的体会,并顺利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练习有助于巩固方法。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体会方法的获得过程, 同时 可以巩固对表示方法的掌握。 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广泛 参与 、积极主动的学习。 效果: 面对老师的提问,有些学生会觉得 比较线段长度的比较太简单了,观察就够了,即使不行使用测量多简单,干嘛还要使用叠合法。 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强调操作的实证性,在介绍完基本方法之后,应该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这两种方法,我们日常都会有,有时一种方法失效后,只能采取其它的方法。 如:买家具时考虑尺寸,就要用到线段长度的比较。 工人师傅有卷尺,就可以直接测量,若我们没有尺,就会找根绳,测两次,这其实就是叠合法。 第三环节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 内容: ( 1)你能用圆规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 (黑板上画出已知线段,同时 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已知线段,并尝试。 ) 小组合作交流画法: 师演示,归纳出三步骤: 画出射线、 度量已知线段、 移到射线上 BAC39。 A39。 (师写出作图语言) 要求:( 1)教师作图要规范,作图顺序、痕迹要让 学生充分感知体会, 不要求学生写做法,只要他知道怎么作图,并能大致描述出来即可,但 教师的示范要规范。 ( 1)要对全局关注,这是几何作图的起步。 对有困难的学生要适时 点拨支持。 目的: 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去 真正的感受用尺、规作图,并使这样语言口头表述做法,并开始有作图痕迹意识,即让别人看清楚你的作图方法。 让学生对“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充分感受和体会,强调作图顺序的正确,但不作过高要求,保持学生的兴趣。 利于学生后期的尺、规作图,这样也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学生对知识的产生体验深刻,理解深刻。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其实就是“叠合法”的具体运用。 效果: 对于上述的作图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大碍。 第四环节 小试牛刀、 自我检测 : 内容: 已知线段 a 、 b 如图,你能做出线段 c,使 c=a+2b 吗。 a b B A C 如图 ,△ ABC 中 ,你能说出线段 AB+BC 的长与线段 AC 哪一条更长 ?你用什么方法比较 ?能够不用工具比较吗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张丹丹
相关推荐
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 1到刻度 2是几厘米。 数一数,在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 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 1 厘米 =10 毫米 (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 1 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 1 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
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了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 手能力。 通过本次 剪纸比赛 培养 了 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手、眼、脑的灵活性,使剪纸活动更上一个新台阶。 针对本次的剪纸比赛 ,我
)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 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 1 厘米平均分成10 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 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 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的课件),图上有许多平面图形,今天就 和他们一起 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 (板书:比较图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的关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 同学们可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的。 生 1: 1 号和 3 号图的面积相等
:( 8∶ 4 2∶ 1) 8∶ 4 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除公因数 1 外,有没有别的公因数。 2∶ 1 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除公因数 1 外,有没有别的公因数。 像 2∶ 1 这样 的整数比除公因数 1 外,没有别的公因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在这里我们简称为:最简比。 ) 板书:最简比 (前、后项公因数只有 1) 师: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即:最简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