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好课件内容摘要: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荀子( 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孟子的生平 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 韩非子 ,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 李斯。 荀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外儒内法 2 、 民本思想 : “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 王道 ” 政治主张 “ 以德服人 ” , “ 霸道 ” 政治主张“ 以力服人 ”。 荀子 认为要 统一中国,必须实行 “ 王道 ” ,要使国家强盛,则要实行 “ 霸道 ”。 这样既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争取人心,实现 “ 王道 ” 政治。 这样又实行武力压服,用刑法来进行威慑,实现 “ 霸道 ” 政治。 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并巩固天下 唯物主义思想 :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人们只要掌握了 自然规律 就可以利用它为己身服务 ) 法治思想 :礼法并用 3 、 人性论 : 性本恶 ▲学习礼义 ▲ 法治 —— 去恶,向善 “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问题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 1)时代: ( 2)目的: ( 3)观点 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 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三、道家 老子(创始人) 《道德经》 老子 :名聃,生平不详,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退隐后,著有《 老子 》 ,又称 《 道德经 》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道家思想 哲学思想 : (1)世界的本原为 “ 道 ” ( 2)朴素的辩证反思想 ” :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政治主张: 主张 “ 无为而治 ” (并非无作为,而是应顺应自然顾虑办事) 小国寡民 ——消极的政治态度 老子思想的影响 :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继承与发展: 战国时期,庄子 (庄周 )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