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基础知识习题内容摘要:
一项是 ( ) ① 固一世之雄也 ② 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 而今安在哉 ④ 客有吹洞箫者 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⑥ /②⑤ /③ /④ /⑦ B. ① /②③ /⑤⑥ /④⑦ C. ①⑥ /②③ /⑤ /④⑦ D. ①⑥ /②⑤ /③④ /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下江陵 【 8.对下列各 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⑤ 舞幽壑之潜蛟 ⑥ 扣舷而歌之 A. ① 和 ② 不同, ③ 和 ④ 相同, ⑤ 和 ⑥ 相同 B. ① 和 ② 相同, ③ 和 ④ 不同, ⑤ 和 ⑥ 不同 C. ① 和 ③ 相同, ② 和 ④ 相同, ⑤ 和 ⑥ 不同 D. ① 和 ④ 不同, ② 和 ③ 相同, ⑤ 和 ⑥ 相同 9.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缪 举匏樽以相属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 而未尝往也 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 杯盘狼籍 逝者如斯 D.知 不可乎骤得 侣鱼虾而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 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 “乎 ”字相同,两个 “之 ”字也相同 B.两个 “乎 ”字相同,两个 “之 ”字不同 C.两个 “乎 ”字不同,两个 “之 ”字相同 D.两个 “乎 ”字不同,两个 “之 ”字也不同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 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 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 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1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 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 可怜体无比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 容色改变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 浩荡渺远的样子 美貌女子白露横江 二十四节气之一 缺冯虚御风 空 已经洗盏更酌 更换 1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赤壁赋基础知识习题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贺亚丽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的名称. ( 1) 出示自学目标一。 预习目标: (一)比例各部分的认识 ① 、什么是比例的项。 什么是比 例的外项。 什么 是比例的内 项。 ② 、请标出 : =60: 40 的内项和外项; ③ 、说出分数形式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 41页 认真阅读,完成自学目标一。 全班交流 第一 个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赤壁赋教案ajsp(1)
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 ( 3)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 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四美 齐具,怎能不让人飘飘欲仙呢。 所以开始游赤壁时,诗人和朋友的心情可以说是“不亦说乎” 过渡: 这里有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飘 逸,乐而忘俗的欢乐怎么忽然就跌入了悲凉的谷底了呢。 谁悲。 谁乐。 客-悲观 苏轼 -乐观 课文哪里写到了客的悲观。
江苏版二年级下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 4 3 + 2 3 6 3 7 9 143+236=379(本) 2 3 6 + 1 4 3 3 7 9 验算: 230 + 136 433 + 56 72 +。
购买上帝的男孩(2)
⑶ 老人的眼圈湿润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⑴ 学生自由读 4段。 邦迪买了到上帝,十分高兴。 此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他的心情。 勾画出来,如: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 ⑵ 朗读 4段,再次体会邦迪前后感情的变化。 ⑶ 谈谈这位老人给你的印象。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⑷ 故事怎样往下发展的,小声读 6段。 4.解决问题三: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呢。 ⑴ 齐读第 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