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内容摘要:
用,在实验室中怎样获得少量的 O2? (观 后谈感受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 生: (思考回答 , 组内交流 , 明确学习导向。 ) 师: 实验室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组探究实验 [25]、实验 [2— 6]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快慢 ① 过氧化氢溶液 ② 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 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生: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木条不复燃,几乎无氧气生成(氧气产生很慢) 木条复燃, 说明在加热时 过氧化氢溶液能分解生成氧气 木条复燃,说明室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二氧化锰能分 解生成氧气 实验 1 教师采用多媒体投影双氧水的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木条没有复燃的真正原因。 实验 3 当试管中无气泡产生时,可以重新向加入少量双氧水,又有气体放出,(此实验可反复几次,让学生感到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出催化剂) [板书 ] 过氧化氢 水 +氧气 实验装置:如下图 B: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简易装置) 师: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生: 小组讨论交流。 师: [讲解 ]催化剂的概念 [强调 ]反应速率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和化学反应前后 师: [讲解 ]催化剂的作用 生:理解反握关键词:“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前后” ( 深入探究 ) 二氧化锰 师: (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 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 验证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师: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师: 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加热氯酸钾。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相关推荐
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三角形 名称 3 个内角的度数 3 个内角度数的和 ① ② ③ (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 180 ,但一定会接近 180。 ( 3)回顾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 3个内角的和是 180 ,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
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 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 实物操作 分 4 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 3 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 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 1— 10
属制品。 在教师指导下观看录像、有目的的查阅资料,展示他们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 设置背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 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 ② 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 ③ 用小刀割一下; ④ 用铁锤锤一下; ⑤ 用酒精灯加热; ⑥ 用电池
x+ 32 sin x= 32 cos x+ 32 sin x= 332 cos x+12sin x = 3cos x- π6 =- 1. 4. C ∵ θ∈ π4, π2 , ∴ cos θ- sin θ0, ∵ (sin θ- cos θ)2= 1- sin 2θ= 1- 116= 1516, ∴ cos θ- sin θ=- 154 . 5.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