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二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经过对具体算式的探索,猜想发现的一般化的表示形式,它有多种表达方法(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其中符号语言方法,更能简捷深刻地揭示问题的共性,有助于对一般问题的认识,而且为数学交流 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 运算律的文字语言叙述一般问题不大,而符号语言的表达学生会有困难,教师应有充分的预见性,并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得到运算律的符号表达,至于学生采用那些字母,是否小写等等问题,教师不应求全责备,只要正确,就要鼓励,最后教师可将结论统一,用投影片展示规范的符号表达。 学生在表述出现语言障碍,教师应设法给予帮助,但主要应由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交流、修正、补充自己完成,而不能由教师代替。 实践证明,只要相信学生,并适当 引导,学生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给予明确答复: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奇负偶正” 第三环节: 整体感知,双边互动 活动 4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有理数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出示例题 ) 例 1计算: (1) () (- 61 ) (4) (2) (8) (6) () 31 例 2计算 (24) (32 +43 +121 ) 例3,计算: ⑴(- 5247。 6+ 3247。 8)(- 24) ⑵ (- 7)(- 4247。 3) 5247。 14 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比 较哪种方法较简便。 讨论:积的符号与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的关系。 教科书“随堂练习”。 1、计算: ⑴ 0(- 5247。 6) ; ⑵3(- 1247。 3); ⑶(-3)0 .3 ; ⑷(- 1247。 6)(- 6247。 7); 2、计算:⑴(- 3247。 4)(-8); ⑵30[(- 1247。 2)-( 1247。 3)]; ⑶ (0 .25- 2247。 3)(-36); ⑷8(- 4247。 5) 1247。 16 活动目的: 师生互动,将知识所学进行拓展延伸。 得出积的符号与负因个数的关系。 以讨论回顾的形式口头表达乘法运算律,一方面达到训练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理解乘法运算律的目的,并为本课时下一环节的实施作准备。 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提高。有理数的乘法二教学设计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有趣的字母牌教学设计王菲
作规律。 师:那我们在设计字母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纸牌设计成“形状各异”的样子。 生:这是扑克 生:会 生:原来这是一副字母牌 生:心形的、菱形的等等 ...... 学生欣赏 学生交流发现字母牌的外形特点。 生:最后一个字母为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课题 欣赏不同年代、不同样式的纸牌,开拓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设计不同形状的字母牌。 请学生归纳字母牌的第一个 师
有趣的搭配教学设计吴玲芳
按一定顺序摆出了 6 个两位数。 好,请同学们看黑板,为什么有的同学摆的数多,而有 的同学摆的数少呢。 (思考)有什么好方法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现在就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 小组的交流使学生在积极、活跃、自由的氛围中,经历着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个体的经验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活动中逐渐丰富起来,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学生汇报交流。 师
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组织者和引导者。 案例中学生数学“视界”的困惑 学生没有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买进卖出,对教师在处理数学信息时认为“自然”和“显然”的合情合理的推断存在的“症结”如下: 〈 1〉表格中有理数正负号的实际意义如:+ 4 表示每股涨了 4 元;- 1 表示每股跌了 1 元。 教师没有交待分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 2〉周四收盘时的股价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