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二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经过对具体算式的探索,猜想发现的一般化的表示形式,它有多种表达方法(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其中符号语言方法,更能简捷深刻地揭示问题的共性,有助于对一般问题的认识,而且为数学交流 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 运算律的文字语言叙述一般问题不大,而符号语言的表达学生会有困难,教师应有充分的预见性,并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得到运算律的符号表达,至于学生采用那些字母,是否小写等等问题,教师不应求全责备,只要正确,就要鼓励,最后教师可将结论统一,用投影片展示规范的符号表达。 学生在表述出现语言障碍,教师应设法给予帮助,但主要应由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交流、修正、补充自己完成,而不能由教师代替。 实践证明,只要相信学生,并适当 引导,学生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给予明确答复: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奇负偶正” 第三环节: 整体感知,双边互动 活动 4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有理数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出示例题 ) 例 1计算: (1) () (- 61 ) (4) (2) (8) (6) () 31 例 2计算 (24) (32 +43 +121 ) 例3,计算: ⑴(- 5247。 6+ 3247。 8)(- 24) ⑵ (- 7)(- 4247。 3) 5247。 14 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比 较哪种方法较简便。 讨论:积的符号与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的关系。 教科书“随堂练习”。 1、计算: ⑴ 0(- 5247。 6) ; ⑵3(- 1247。 3); ⑶(-3)0 .3 ; ⑷(- 1247。 6)(- 6247。 7); 2、计算:⑴(- 3247。 4)(-8); ⑵30[(- 1247。 2)-( 1247。 3)]; ⑶ (0 .25- 2247。 3)(-36); ⑷8(- 4247。 5) 1247。 16 活动目的: 师生互动,将知识所学进行拓展延伸。 得出积的符号与负因个数的关系。 以讨论回顾的形式口头表达乘法运算律,一方面达到训练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理解乘法运算律的目的,并为本课时下一环节的实施作准备。 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提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