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一教学设计(2)内容摘要:
过 设置活动 2 并用课件向学生演示蜗牛在直线上的运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可以看成是与以前学过的乘法一样,学生容易理解。 第二个问题中,结合有理数加法时的讲法,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很容易得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结果。 第三个问题是关键 ,在这个问题中,对于时间规定了现在前为负,有了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出正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 通过 设置活动 3以算式求解和探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观察思考,从负数与非负数相乘的一组算式中发现规律后,猜想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积是多少,通过对两组算式的观察,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语言表述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抽象能力和表述能力。 通过 设置活动 4,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以上实例的运 算结果,培养学生从特殊归纳一般的意识,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对照实例自主完成,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符号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学要求与效果 : ( 1) 在以上活动 2 中可得到 “ 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 ,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对于这个算法和结论学生是没有疑义的,但对活动2 中得到“ 蜗牛一直以每分 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 ,记作- 2cm, 3 分钟 后 蜗牛所在的位置 为(- 2) +(- 2)+(- 2) =(- 2) 3= 6 cm”的意义是“蜗牛 在 6cm 位置 ”会产生疑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 复习负数的有关知识,解释“蜗牛在右边 6cm 位置”与“蜗牛在左边 6cm 位置 ”是等价的。 ( 2)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亲身经历感受乘法法则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结论 .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结论的表述有困难,或者表达不准确,不全面,对于这些问题,教师绝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循循善诱,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简练准确的表述,也不要担心时间不足而代替学生直接表述法则 . ( 3)展示两组算式时,注意板书艺术,把算式竖排,并对齐书写,这样易于学生观察 特点,发现规律 . 第三环节:分析法则 , 掌握实质 活动 5 : 填空 1.( — 5)( — 3)同号相乘 ( — 5)( — 3) =+( ) ______得正 5 3=15把绝对值相乘 2.( — 7) 4__________ ( — 7) 4=— ( ) ___________ 7 4=28__________ ( — 7) 4=__________ 归纳: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 _____ ,再确定积的 _____________. 活动 意图 : 通过 设置活动 5让学生去探索,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乘法,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法则的实质。 在本环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帮助,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深层次理解法则, 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的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要求与效果 : (1)教科书中没有这个环节的要求,但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这个环节,确实让学生体验经历验证过程。 (2)本环节的重点是验证乘 法法则的正确性而不是运用乘法法则计算 , 所以在验证过程中,既要用乘法法则计算,又要加法法则计算,真正体现验证的作用和过程。 (3)在用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其运算步骤与加法运算一样,都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运算 .另外还应注意: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专指“两数相乘而言的,”不可以运用到加法运算中去。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 综合运用 例 1 计算 ( 1) ( 3) 9 ( 2) (。 /2) 2 ( 3)(。 /3)( 3) ( 4)。有理数的乘法一教学设计(2)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有理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材给出两种算法,目的是说明有时可利用简化运算,鼓励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且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三)、寓教于乐 巩固深化 做一做,“ 24 点”游戏. 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 4 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 24 或- 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 J, Q, K 分别代表 11, 12, 13. (
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组织者和引导者。 案例中学生数学“视界”的困惑 学生没有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买进卖出,对教师在处理数学信息时认为“自然”和“显然”的合情合理的推断存在的“症结”如下: 〈 1〉表格中有理数正负号的实际意义如:+ 4 表示每股涨了 4 元;- 1 表示每股跌了 1 元。 教师没有交待分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 2〉周四收盘时的股价是(元)
有多少“粘贴画”___教案
数每次增加 6。 3 师:回答得真好。 从下往上看呢。 得数又怎样变化。 生:前面那句口诀的得数比后面的少 6,得数每次减少 6。 师:说得真不错,掌声表扬。 师:(小结)从上往下看,得数每次增加 6,从下往上看,得数每次减少 6,也就是说相邻两句的得数相差 6。 师:大家看这一句口诀:五六三十。 齐读。 你知道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 5个 6相加或 6个 5相加。 师: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