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内容摘要:

义”和“王道 ,(治国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用 和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 荀子 大略 》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来源:继承儒家,吸收法家 仁义 \王道 :是指为君者要施行仁政。 礼法并用是一种统治天下的方法。 礼重在教化,法重在赏罚,须礼法并重 ,“仁义、王道”和“礼法并用”都是统治天下,教化百姓的方法。 同时,仁义是王道的核心,礼法并用是王道的具体方法。 荀子的思想 : “王道”主张“以德服人”,“霸道”主张“以力服人”。 荀子认为要统一中国,必须实行“王道”,要使国家强盛, 则要实行“霸道”。 这样既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争取人心, 实现“王道”政治。 这样又实行武力压服,用刑法来进行威 慑,实现“霸道”政治。 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并巩固天下。 荀子肯定“霸道”,“霸道”虽不及“王 道”,但“霸道”是“王 天下”、实现统一的必由之路。 “霸道”是达到 “王道”的阶 梯。 他认为秦更上一层楼就进入王道了。 王霸的结 合, 说明儒法的合流 王霸兼用 ②伦理观 ——“人性本恶” 理由:人生来好利欲,好声色。 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 并指出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③ 哲学思想: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 ‚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 人定胜天) 荀子把天命观念完全否定了。 在战国诸子中他率先将“天”由过去的 有意志的人格神还原为一种物质的、自然的天。 “天的运行有其自 身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品质高尚就发生改变,也不会因为桀的品质 低劣这种规律就不起作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社会背景: 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②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思想特点: 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被视作儒家异端) 地位: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认为人性本恶 ② 荀子: 主张仁义和‚王道‛ 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朴素的唯物思想 主张礼法并用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人性论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问题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 从孔子 创立 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 发展 ,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完整 , 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 但 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三、道家 1. 老子的思想: 老子 :名聃,生平不详,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退隐后,著有 《 老子 》 ,又称 《 道德经 》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非道教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1)老子思想的内容(哲学思想) ①道( 核心 )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 客观唯心主义 ) ②丰富的 辩证法思想 ,认为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 1)老子思想的内容(政治思想)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道的规律 ,对待事物应该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规律,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要无为而治,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道 ” 是世界的本原。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无为而治 ” 和小国寡民、 愚民政策 (1)哲学思想 (2)辨证法思想 (3)政治主张 “无为” 指 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治理天下,要化烦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客观唯心主义 ①“无为而治”有利于防止统治者胡作非为、危害百姓,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②但小国寡民、愚民政策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产生了消极影响。 思考:如何评价老子的政治主张。 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⑤ “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 祸之所伏。 ” ④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③ “ 我 无为 而民自化 , 我好静而民自正 , 我无事为而民富 , 我无欲而民自朴。 ” ②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本原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辩证思想 地位和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 第一个 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 哲学 、 伦理学 以及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 、 道德人格 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与老子的对比 “小国寡民” 政治 世界观 对人民 处世之道 社会发展 “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 “敬鬼神而远之” “天法道,道法自然” “仁者爱人” “愚民思想” “中庸之道” “无为才能无不为” 通过公民自律达到对社会的治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