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小学语文六上第17课古诗两首芙蓉楼送辛渐word教案内容摘要:
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浓郁。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 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 街小巷。 只见客舍,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当然是从长安出发的,作者那时也在长安做官。 诗人不写长安,而写 “ 渭城 ”“ 客舍 ” ,可见送行之远,情谊之深。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描写出送别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直接写人抒情。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也许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此刻诗人再没有旁的话可说了。 只好又斟上一盅酒来劝慰行人:“ 朋友,再干一杯吧。 ” 此处妙在一个 “ 劝 ” 字和一个 “ 更 ” 字,暗示在饯别时已喝了不少酒,说明对方已推说不能再喝了,而主人还要劝他再饮一杯。 这一劝酒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元二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诗人分外为友人担心。 诗的大意为: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朋友,请再喝下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西师大小学语文六上第17课古诗两首芙蓉楼送辛渐word教案
相关推荐
法。 指名回答。 师生评议。 如果有不同的算法,应该鼓励、表扬。 预设 ① 连减法。 ② 倒着数两个数。 ③ 拆 11 为 10 和 1,先用 10 去减。 ④ 画图观察法。 ⑤ 因为 9+2=11,所以 112=9。 师:孩子们真是让人佩服,想出了这么多计算 112 的方法。 ⑥ 师:刚才 xxx 同学说的“拆 11 为 10 和 1,先用 10 去减。 ”是这样的。 教师操作示范,学生观看。
前 ( ) 外 ( ) 关 ( ) 来 ( ) 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请写下来。 ( ) ( ) ( ) ( ) ( ) ( ) 七、我会填。 好:部首 ____笔顺是: ____________ 花:部首 ____笔顺是: ____________ 采:部首 ____第二笔是: ____共 ____笔 长:部首 ____笔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兔说:“到底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 ) ( ) ( 3)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 ) ( ) ( 4)天气变冷了,青蛙钻到地下取暖去了。 ( ) ( ) ,请用“ ___”画出来。 ( 8 分) ( 1)杨树 老树 松树 枫树 (2)铅笔 毛笔 彩笔 新笔 ( 3)牛 羊 鸡 猪 (4) 洁白 金黄 鲜红 绿树。 ( )采飞扬 德高( )重 金( )报晓 ( )全其美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 ?(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 1)
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可能有的重点观察图形面的变化,有的观察边的变化。 老师都允许,然后教师用课件演示把原来的图形放大的过程,(如图 5 所示) 师 :谁来说说你重点观察了什么。 有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如: 图 4 生:我观察的是整个图片,发现它的面积变大了。 生:我观察的是图片的长和宽,长增加了 4 格,宽增加了 3 格。 如果学生观察不仔细
①学生先说说“按 2∶ 1 放大”是什么意思。 ②交流后补充: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③说说原来的长和宽,再说说放大后的长和宽。 ④学生尝试画图。 ⑤交流展示。 ( 3)出示三角形。 ①学生先说说 “按 2∶ 1 放大”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 ②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那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就行了。 ③学生试画。 展示。 ④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