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3自内容摘要:
[ppt 出示原图和箭头 4] 生 : 按 3:1 放大。 师 : 你这样放大后每条边是原来对应边的几倍。 各是多少。 生 : 3 倍, 长 放大到 24 米,宽 放大到 15 米 师 : 反应很快。 还可以怎么放大。 生 : 按 4:1 放大,放大后长放大到 32 米,宽放大到 20 米 ( B 缩小 ) 师 : 图放得越来越大了,现在大家都会 把原图放大了。 图能大就能小。 我现在想把原图缩小,谁能帮帮我。 生 : 你想缩多小。 师 : 他刚才问了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 : 你想缩多小 师 : 他很善于提问。 和放大一样,要缩小我们先要知道以多大的比例去缩小。 把热烈掌声送给他。 生 : [鼓掌 ] 师 : 那我说说我缩小的要求,就是没有要求,只要帮我缩小了就行。 小组内讨论讨论,你能想到什么办法 [生讨论,巡视指导 12 分钟 ] 师: 已经想好办法的 组长举手 生: 你可以把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 1/2, 缩小后长缩到 4cm,宽就是。 师: 你怎么知道的。 你能列式吗。 生: ,4218/428 师: 不错,我很满意。 那么你能告诉我把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 1/2 也就是按几比几缩小的吗。 [两种语言的转换 ppt出示 5,按():()缩小 ] 生: 1:2 师: 比的前项表示什么,后项 表示什么。 生: 前项表示缩小后的图形,后项表示原来的图形 师: 某某,你们帮我想到的办法是按几比几缩小的。 生: 1:3 师: 也就是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生: 1/3 [C 放大与缩小比描述的特点及比值的意义 ] 师: 老师应该谢谢你们,大家就是我的智囊团。 看来图形既可以 按一定比 放大 又可以缩小。 放大和缩小都是图形的变换。 你能判断按下面比对图形进行变换是 把 图形放大了还是缩小了。 是怎样放大或者缩小的。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给四 个 ppt 出示 4 个 : ,5:1,1:1000, 2:5, 3:2] 交流 生: 5:1 是放大,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 5 倍 师:你怎么判断是放大的。 生:比的前项是变化后的图形,后项是原来的图形,前项比后项大,所以是放大 师:还可以怎么判断。 生:从比值上看,比值大于 1,就是将原图形放大,比值小于 1就是将原图形缩小 [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从比值上能不能判断。 或者都判断之后,出示比值,归纳发现:放大的比比值上有什么特点。 缩小的呢。 如果 1:1 呢。 比值有什么意义。 ] 师 : 每个比的比值和它把图形放大或者缩小的倍数之间的联系,它对 你发现了什么。 其实比值就是什么。 生: 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图形对应边之间的关系 师 : 比值大于 1,就是将原图„ .比值小于 1 就是将原图„ .比值等于 1„ 师 : 你们太棒 了 ,总结出了课本上都没有的规律 [比大拇指 ] 三、操作环节 以例 2 为例 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3自
相关推荐
一样的啊。 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 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 (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 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 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 —— 温度计。
理的孩子。 ( 2)说明我是个淘气、天真、可爱的孩子。 ( 3)说明了我的淘气 、可爱 ,也看出姥姥对我的疼爱,表达了我和姥姥亲密无间,感情深厚。 3.用“ ”画出文中对“喜鹊登枝”的描写,再用两个成语形容这幅剪纸: ( 3分) 4.“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 3分) 短文 2( 28分) 儿子的鱼 一对父子一声不响地在河边钓鱼。 儿子 12岁左右
、 △○△○△○△○△ (1)如图,每个△中间有 1 个○。 图中一共有 ( )个△, ( )个○,○的个数比△少 ( )。 (2)像这样一共摆 20 个△,那么中间一共要摆 ( )个○。 (1)如图,跑道上一共插了 ( )面旗,如果每两面旗之间摆 1 盆花,一共摆 ( )盆。 (2)像这样一共插了 15 面旗,那么中间一共摆 ( )盆花。 ——————————————— (1)如图
用几表示 ?(0来表示 ),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用 0来表示。 ) 小结: 嗯,小朋友们 知道 还真多,那么刚才我们 知道 0可以表示 什么都 没有,你知道了吗。 做游戏。 好,小朋友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好 ) 什么游戏呢 , 做 一个拍手的游戏。 你看老师手里拿着一些数字卡片,老师出示几,你就拍几下 ,看看哪位小朋友 反应最快,而且 拍得最准确
影响 ”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 …… 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 2600 年间的历史。 )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 …… 、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 )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 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 (不但 ……还 ……) 4 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过渡
(二 )精读 《蝉和狐狸》 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 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 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 1) 想想《狐狸 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 2) 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