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上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案内容摘要:
(二 )精读 《蝉和狐狸》 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 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 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 1) 想想《狐狸 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 2) 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 3) 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3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 4) 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 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① 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 (读 “蝉和狐狸 ”的最后一自然段。 ) ② 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 对那些中了 “圈套 ”的 “蝉 ”说些什么。 ③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对比 “狐狸和蝉 ”与 “狐狸和乌鸦 ”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 “乌鸦 ”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 而 “蝉 ”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三 、 课堂 总。苏教版小学五上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案
相关推荐
影响 ”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 …… 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 2600 年间的历史。 )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 …… 、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 )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 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 (不但 ……还 ……) 4 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过渡
用几表示 ?(0来表示 ),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用 0来表示。 ) 小结: 嗯,小朋友们 知道 还真多,那么刚才我们 知道 0可以表示 什么都 没有,你知道了吗。 做游戏。 好,小朋友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好 ) 什么游戏呢 , 做 一个拍手的游戏。 你看老师手里拿着一些数字卡片,老师出示几,你就拍几下 ,看看哪位小朋友 反应最快,而且 拍得最准确
[ppt 出示原图和箭头 4] 生 : 按 3:1 放大。 师 : 你这样放大后每条边是原来对应边的几倍。 各是多少。 生 : 3 倍, 长 放大到 24 米,宽 放大到 15 米 师 : 反应很快。 还可以怎么放大。 生 : 按 4:1 放大,放大后长放大到 32 米,宽放大到 20 米 ( B 缩小 ) 师 : 图放得越来越大了,现在大家都会 把原图放大了。 图能大就能小。
………………………( ) 在计算 400247。 502 时,应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 ……………………( ) 一条直线长 4 厘米,它的一半是 2 厘米。 ………………………………………… ( ) 一个角的度数为 20 度,在 10 倍的放大镜下观察,这个角的度数为 200度。 ……( ) 四、精挑细选,你最棒 ! 右图中,一共含有 ( )条线段。 A、 4 B、 5 C、 10
把除数 54 看作 50 来试商,商( ) A可能偏大 B可能 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900247。 30的商的末尾有( )个 0。 A、 0 B、 1 C、 2 除法试商时,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应把商( )。 A、改小 B、改大 C、不变 26247。 42= 1 …… ,被除数里的 可以填的数有( )种情况。 A、 3 B、 4 C、 5 D、 6 四、计算。 ( 27 分) 口算 (
平行线之间的( )处处相等。 A、线段 B、直线 C、距离 把一根 220米长的绳子依次剪了 10次,正好剪成相等的小段,每小段绳子长( )米。 A、 22 B、 20 C、 21 把除数 54看作 50来试,得到的商可能会(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能也可能小 能直接用一套三角板画出的度数为( ) A、 75度 B、 115度 C、 35度 四、 计算。 口算 440247。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