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材分析内容摘要:

1 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 1 厘米的物体,把 1 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 2 厘米和 5 厘米的长度,能增强 1 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 因为 2 厘米(或 5 厘米)是 2 个(或 5 个) 1 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 1 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 1 厘米长。 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 1 厘米的体验。 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 1 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 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 1 米的表象。 第 52 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 1 米。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 1 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 1 米。 再通过操作体会 1 米的长度,如 1 米大约有 5 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 1 米的实际长度。 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 1 米等于100 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 100 个 1 厘米的长是 1 米,间接地体验 1 米的长度。 在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里的 8 米○ 8 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 100 以内,所以不宜把 8 米化成 800 厘米与 8 厘米比长短,应该从 1 米比 1 厘米长得多得到 8 米比 8 厘米长得多。 第三个层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