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内容摘要:
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 【 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 四、研 归纳我的发现过程: (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 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 4)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 人,正好是十个月。 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 教师先 读课文,感悟“发现”。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
相关推荐
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 ” (男生朗读 )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 ,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 ,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 ,但仔细一想 ,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 ?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 ,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 ,但也有所体现。 例如
( 1) 例 1 里的差加减数和,是怎样的算式。 ( 652+ 326) ( 2) 让学生算一算,观察和例 1 的联系,引导学生得出: 差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利用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的规律,可以验算算得对不对。 就像例 1,算出 978 减 326 的得数 652,要检查做得对不对,就可以用差 652 加减数竹 26,结果等于被减数攵 8,说明例 1 算对了。 现在我们来计算例
点时,对桥面刚好没有压力。 2 课前探究: 1.一细绳拴一质量 m= 100 g 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 R=40 cm 的圆周运动,取 g= 10 m/ s2,求: (1)小球恰能通过圆周最高点时的速度; (2)小 球以 v1=3. 0 m/ s 的速度通过圆周最高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 (3)小球以 v2= 5. 0m/ s 的速度通过圆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 2.如图所示,杆长为
_____________。 ( 4) 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 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接起来 . ( 5) 下图中哪些是圆柱。 哪些是棱柱。 哪些是圆锥。 哪些是棱锥。 圆柱 ______ 、 棱柱 ______ 、 圆锥 ______ 、 棱锥 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棱柱和棱锥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观图引入,揭示课题 请学生欣赏蜂鸟和鹰的图片或资料。 蜂鸟和鹰将为我们上演一场精彩的空中大战,让我们一同走进《 “空中霸王 ”的克星》,去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交流汇报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