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知识要点内容摘要:
的能力、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③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我们的终身发展,我们不能单纯地接受知识,而必须在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中增强能力。 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各指什么。 有字之书是之书本知识;无字之书是指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1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 P31) 学习方法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1不同的学习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运用适合自己特点和具体情况的学习方法,就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 P31) 第五课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文明娱乐,健康休闲有什么作用。 (劳逸结合)( P33) ①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②提 高学习效率 ③有助于我们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过渡读书的危害: ①影响身心健康 ②降低学习效率 ③使人产生厌学 ④使人的个性得不到和谐全面发展 娱乐和休闲有什么作用。 ( P35) ①可以使我们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②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③培养我们高雅的情趣 ④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 对待娱乐和休闲,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先要文明娱乐,健康休闲,听一些高雅的音乐,玩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游戏,那些只知道睡懒觉,看电视或者沉迷于电子游戏,网上聊天和扑克牌中,没能体会到“乐”的滋味,休闲的价值。 因此,我们从事自己爱好的运动、音乐、美术、舞蹈、创作、收集、野外活动,尽情享受休息之乐吧。 玩的原则( P37) ① 玩得健康, ② 玩得节制, ③ 玩得节俭, ④ 玩得有个性。 第六课 聪明以外的智慧 要成才,最重要的是具备 良好的个性 (个性包括思想、品德、情感、性格、气质、意志、习惯、兴趣爱好等因素)。 ( P38)促使我们勤奋学习的根本动力 是正确的学习目的。 ( P39)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P40) 促使我们勤奋学习的根本动力是正确的学习目的。 ( P39)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P40) 相互交流和合作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 P43) 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 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 ② 只有坚持不懈地重复正确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 ( P40) 竞争与合作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竞争与合作。 )( P42) ( 1)竞争的作用:竞争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精神。 ( 2)合作的作用:合作给同学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协作的能力。 因此我们既要善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 如何学会竞争。 (同学之间如何开展学习竞争。 ) ①将比自己成绩好、水平高的人作为竞争对手,不甘落后,暗中使劲 ②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竞争意识,勇敢地和他人争高下,要不断给自己树立竞争目标,不断。教科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知识要点
相关推荐
动的( 610 分),偶而不开展活动的( 26 分),经常不开展活动的( 02 分)。 社长会议不得无故迟到、缺勤 ,无故迟到扣 2 分 /次,无故缺勤扣 5 分 /次,将计入下月评分。 每次社团活动人数不到 50%扣 2 分 /次。 《校外活动人员登记表》 (见考评手册附录),该表会影响到社员社会实践学分评定,请各社社长认真填写,并交至 教务处。 填写不规范每月考评中 扣 10 分 /次。
)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 4列第 3行,可以用数对( 4,3)表示。 (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 数对( 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 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 “, ”,把两个数隔开。 ② “数对 ”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 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善思好问、讲究卫生、爱好运动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校长教师们制订一系列的切实可行学生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如《学生在 校一日常规》,《中小学生守则》,《文明礼仪规范》等等,同时还要在落实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耐心的引导,在不断地克服学生坏习惯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其终生受益。 ( 2)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对待学生的学习,要坚持“尊重平等
戏与小学数学融合的具体途径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萌芽阶段,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的成熟程度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为了巩固小学生对数学课本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卡片游戏强 化学 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习 “认识物体 ”一节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卡片代替教材中的各种物体,让学生玩卡片游戏,选择正确的物体并完成配对。
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 “ 成为一个好人 ” 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 “ 一无是处 ” 、 “ 无可救药 ” 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 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 “ 灌输 ” ,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 之处,帮助他们树立 “ 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 ” 的道德自信。 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