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内容摘要:

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实现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 有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基础。 在所有的游戏形式中,角色游戏是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意识的理想形式,在游戏中可以摆脱成年人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创造活动。 在游戏中,通过对角色的评价认识他人, 4 认识自己,从而使自我评价的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 幼儿在活动中取得成功,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 在活动中帮助弱者,同情心加强,责任感提高。 此外,有的幼儿还会由于特别喜欢某些角色而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其行动,甚至以某角色自居,开始萌生初步的自我理想。 (四)游戏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一般地,情感的产生依赖于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亲身体验,但由于幼儿年龄、活动方式、活动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亲身体验所有情感 [7],因此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就成为培养幼儿良好情感的重要途径。 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既是情绪的主体,也是游戏的主体。 它们总会带着一定的情绪去参加游戏。 在游戏中,他们的情绪变化往往受到游戏活动的制约,通常会随着游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游戏活动中的假设情景会使他们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如高兴的、 失望的、忧虑的等,这为他们以后的情感教育奠定基础。 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情绪控制能力 幼儿的意志一般较薄弱,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但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的规则要求而表现出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在许多角色游戏中,他们担当一定的角色,要把自己当作别人来考虑,这时,他们既是别人,又是自己,但必须按角色的要求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增强了情绪的控制能力。 同时,日常生活中,幼儿不可避免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游戏是它们表达、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幼儿因不舒服不想吃饭,但教师却要求他把饭吃完,幼儿可能会将自己对这事的不满在《娃娃家》游戏中反映出来,他会对娃娃说 :你不想吃,就别吃了。 幼儿在游戏中,发泄了自己的消极情绪后,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情绪体验,从而淡化消极情绪。 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游戏与劳动对幼儿来说联系甚密,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对劳动者的尊敬,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与态度,并使他们获得简单的劳动技能。 如幼儿 最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可以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加入许多劳动的动作,比如给娃娃穿衣服、做饭菜、洗碗、打扫卫生等;在“小吃店”的游戏中,可以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各种糕点,还可以模仿营业员热情接待顾客;在各种结构游戏中,可以引导幼儿坚持较长时间,学习工人叔叔造房屋等。 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情感。 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 同情心的发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 5 为,如助人、合作、分享、谦让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由于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阶段,他 们难于自觉地从他人的立场去理解别人,难以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如果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同情心,他们往往会变得冷酷,甚至残忍;利用游戏可以使幼儿进行角色换位,体验别人的情感,引导他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关心残疾人》的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相应的角色,体验残疾人的痛苦。 同时因势利导地组织幼儿讨论 :“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 ?”使幼儿同情残疾人并懂得做出相应的行动。 对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出现的争抢玩具、独占玩具的现象,教师可让幼儿谈谈玩具被抢或没有玩具的感受,从而使其他小朋友了解别人的不愉快,从而理解别人 的需要;并启发幼儿应该怎样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