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一节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 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本节课是初中阶段最后一节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课,学生已经举备一定的设计能力,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进一步强调演示实验的可视性、准确性、操作性、实用性。 第 3 页 共 5 页。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教师作正确引导,把学生的方法引向更合理的途径上。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学生进行实验,并自己设计出合理的表格收集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 表 1 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升高的温度 /℃ 水 沙子(煤油) 升高的温度 /℃ 表 2 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的时间 /S 水 沙子(煤油) 加热的时间 /S 分析归纳 ——“实验后的思考有时比实验本身更重要。 ——牛顿 ” 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谁的吸热能力强,谁的吸热能力弱。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可能存在的分歧:在第一种设计方案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时。 很多同学都可能认为沙子温度升高的要高,所以沙子的吸热能力强。 这实际上是学生已习惯的顺向思维方式阻碍了学生正确判断。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分析:同样是一篇课文,有些同学需要 40分钟才能背下来,而有些同学只需要 20 分钟就可以背熟了,很显然需要时间短的同学的记忆能力更强。 所以我们可这样理解: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水只需要升高较小的温度就可以吸收与沙子相同的热量,当然水的吸热能力强。 其实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在速度、功率中也有体现。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在学生结论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并明确谁的吸热能力强(或弱)。 为什么它的吸热能力强(或弱)。 教师指出其中不严密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纠正。 得出结论 —— 享受成功的快乐 (一)、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低,吸热能力强;沙子升高的温度高,吸热能力弱。 (二)、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水的吸热能力强;沙子吸收的热量少,沙子的吸热能力弱。比热容一节教学设计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 1. 5 : 3 和 15 : 3 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 ?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 ?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 1。 出示例 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 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 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式 )为什么 ?强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_李宏
际的分桃子、分橘子的教学情境来导课,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面新知的学习提供思维、活动的空间,同时 学生 也会 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 问题 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 (二)参与探究、构建模型 师: (出示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信息, 两个班人数的比是多少。 学生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把这些橘子按 3∶ 2 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样分。 (1)出示表格、讲解做法 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2
( 4) ( 5) 85 如果 ax 2=bx 4,则 a:b=( ):( )。 如果 a:b=4:2,则 a=2,b=4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a:7=9:b中 ( )是内项, ax b=( ) 2A=7B(A,B不为零 ),那么 A/B=() /() 【设计意图】练习主要是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