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五单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内容摘要:
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咏雪 —— 西北边塞雪景图 前 10句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 —— 风雪送别场景图 后 8句 合作探究 诗歌的赏析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 内容方面: 主要是分析句意、分析意境、分析主旨。 ◆ 形式方面: 主要从炼字、语言特色、技巧手法,如:描写(虚实、动静)、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衬托(正衬或反衬)、以及运用的修辞等方面入手。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诗句赏析范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用春花比喻冬雪,诗人由眼前的景色展开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 “ 忽 ” 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既清新而又贴切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20xx秋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五单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
相关推荐
剧名导陈家林合作创作了电视剧 《 康熙王朝 》。 7C中小学课件 (二)阅读能力目标 • 1. 学习文章分层论述的结构。 • 2. 理解作品中运用对比、烘托的作用。 7C中小学课件 (三)写作能力目标 • 叙述集资读书的经历。 7C中小学课件 文章主旨 • 文章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切入论题。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 3)感知词的大意 作者简介 :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 12月 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 9月 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
( 1)、想家、企望安逸、顾影自怜 ( 2)、以最强的意志,冲出了夜雨的包围。 ( 3)、 同样处在夜雨中,意志不同,产生 的心境和后果也不同 (意思对即可) 读第 1 13自然段思考:这些文字写出了夜雨有怎样的作用。 作者有夜雨的魅力联想感悟到了人生、历史具有什么特点。 精 读课文 体会思考 : ( 1)、浇熄野心、平抚狂躁、阻止争斗、破灭阴谋 …… 改变了历史的步伐
解释词语 侃: 闲谈,闲扯。 缱绻: 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一筹莫展: 一点办法也没有。 筹,计策。 卑琐: 低贱。 所向披靡: 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解释词语 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影影绰绰: 模模糊糊,不真切。 作者对沙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欣赏赞美 害怕逃避 深深的思考感悟
难以理解 蚂蚁 拖干虫的 帮它 帮了倒忙 错了 文章中多次叙述我犯错误,这样写不显得重复么。 为什么。 不显得重复,这正是幽默的层层加码。 自以为是,帮倒忙,吃力不讨好,每重复一次,对自己的嘲笑就深入一个层次。 自主探究: 第九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模拟蚂蚁对话。 模拟蚂蚁对话,使得文章语言活泼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章对生命的感悟,体会高贵的人生精神。 7C中小学课件 • 周涛: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生于1946年 3月,祖籍山西,在京发蒙,1955年随父迁徙新疆, 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 出版诗集、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