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广东广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阅读与表达试题17内容摘要:

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 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 那晚,皓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 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 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 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 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 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 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 —— 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 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 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 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 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 —— 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 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 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 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 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 —— 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 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 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 自行车婚礼的消息。 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 ‚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情感和想法的变化。 C. 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 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E. 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 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 作用。 请简要概括。 ( 6分) ( 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 6分) ( 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 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请结合小说和现实生活,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完成( 1)~( 4)题。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 11 号。 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 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 1936 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 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 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 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 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 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 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 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 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 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 “挪川费百金 ”作为盘缠。 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 “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 ”,为此他还发出了 “屋价之贵,可谓极矣 ”的感叹。 1855年, 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 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 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