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论述类文本阅内容摘要:
一种解释认为 “ 出像 ” 与 “ 全图 ” 的意思相同。 关于 “ 全图 ”, 鲁迅先生的解释是 “ 有画每回故事的 ,称为 ‘ 全图 ’”,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 “ 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 ,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 ,称 ‘ 全图 ’”。 由此可见 ,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于“ 全图 ” 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 ,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式 ,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 出像 ” 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 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本中 ,徽州、建阳和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 “ 出像 ” 命名的。 万历元年 (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 ,这是较早以 “ 出像 ” 命名的明刻本 ,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 ,共 126 幅插图 ,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 ,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世德堂万历二十年 (1592)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 ,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 ,崇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新镌出像批评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 式。 也就是说 ,小说中 “ 出像 ” 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 ,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 就戏曲而言 ,万历辛巳年 (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以 “ 出像 ” 命名的戏曲本子 ,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 ,以及万历十九年 (1591)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 这些本子的题名是以 “ 出像 ” 进行标榜 ,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 《玉玦记》共 36折 ,30幅插图 ,《还带记》共 40出 ,24幅 插图 ,《拜月亭记》共 43 折 ,10 幅插图。 细查这些插图发现 ,插图所表现的情节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的。 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 ,“ 出 ” 与 “ 折 ” 往往是通用的 ,“ 出 ” 也就具有了 “ 折 ” 的意思 ,“ 相 ” 指故事情节图 ,那么 “ 出相 ” 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 当然 ,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 ,就有多少幅插图 ,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通过插图来表现 ,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了一一对应。 如果说《玉玦记》中的 36折 ,安排了 30幅插图 ,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 ,那么到《拜月亭 记》中 ,43 折仅有 10 幅插图 ,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 以《拜月亭记》为例 ,这 10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 “ 世隆自叙 ”“ 瑞兰自叙 ”“ 兄妹逃军 ”“ 隆兰遇强 ”“ 世隆成亲 ”“ 兴福离寨 ”“ 汴城聚会 ”“ 试官考选 ”“ 官媒送鞭 ”“ 成亲团圆 ”, 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 ,也是后世选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 ,“ 出像。20xx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论述类文本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