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素质大拔高内容摘要:

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 孔子闲居》载孔子说: “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 “ 诗 ” 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 “ 歌 ” 向 “ 诗 ” 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 “ 歌 ” 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 “ 文学 ”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除决定 “ 诗 ” 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 “ 诗 ” 作为国家政治 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 “ 诗 ” ,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 “ 音乐+语言 ” 这一形式。 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 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诗与音 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由于诗纳入了周代 “ 乐 ” 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 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B ) A. 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 , 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 B. 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 , 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 , 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 “ 歌 ” 向 “ 诗 ” 的转变 , 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 诗是先有文字 , 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 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 , 后来才有语言的。 [解析 ] A“ 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 ” 于文无据。 C 以偏概全,不光是 “ 在形式上 ” ,更重要的是 “ 在内容上 ”。 D中 “ 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 是不准确的。 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C ) A. 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 , 一是可以补察时政 , 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B. 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 , 论证了 “ 诗 ” 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 C. 通过与 “ 歌 ” 的大量比较分析 , 本文重点论述了 “ 诗 ” 的起源 、 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 D. 本文作者认为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 歌 ” 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 , 因而才产生了 “ 诗 ” 这种形式。 [解析 ] 重点论述了 “ 诗 ” 分析不当,本文只是论述了诗、歌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 12.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C ) A. 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 , 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 从周代到战国以前 , 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 , 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 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 , 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 , 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 “ 诗 ” 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 “ 音乐 + 语言 ” 这一形式后 , 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解析 ] C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 “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 ” 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 “ 诗 ” 而不是“ 歌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15 题。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 导学号 00774015 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里面所隐藏的力量感、速度感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 很多人批评他,觉得过分粗糙,远谈不上精粹、谨严,这些都是实情。 莫言喜欢放纵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似乎也无兴趣字斟句酌。 但莫言语言的粗粝、驳杂,未尝不是他有意为之,他似乎就想在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洪流当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 莫言是北方人,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如果要他和别的作家,尤其是南方作家比精致、优雅,这绝非他的长处。 况且,文学语言的风格是丰富的,精致只是其中一种。 莫言的长处是他的激情和磅礴。 那种粗野、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来自民 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 莫言所追求的语言效果正是泥沙俱下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极具冲击力和破坏力。 有些作品由于过分放纵,节制力不够,也未必成功,但无论你是否喜欢,都能令你印象深刻。 有些作家一天就写千儿八百字,他习惯慢,细心琢磨,一字一句;有些作家则崇尚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 莫言显然属于后者。 莫言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中间夹杂着民间大量的口语、俚语,但又不是刻意的方言写作。 保存在山东方言里的一些古语, 譬如锋利说成 “ 风快 ” ,漂亮说成 “ 奇俊 ” ,天气很热说成 “ 怪热 ” ,这些词,现代人也能理解,用在小说中就显得古雅而有趣。 莫言的小说语言是多重的、混杂的,未必规范,但有活力,而且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在别的作家身上未见的。 有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譬如汪曾祺的小说,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装饰性,也很少用形容词,但你能感觉到他的语言是讲究的,用词谨慎;格非的小说,书卷气很浓,他用书面语,有时还旁征博引,但也不乏幽默,这和他一直在大学教书有关;苏童的小说语言你能感到南方生活潮湿、诗意的氛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有古白话小说的神韵 ,也有民间的土气。 莫言的语言风格比他们更为驳杂。 莫言的语言有时是对生活的模仿,充满聒噪的色彩,有时是对传统语言的挑战,是一种狂欢。 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在语言上,更有狂欢精神,亵渎的、嘲讽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深情的,汇聚于一炉,斑斓而驳杂,有时也会令人不快,但这就是莫言,一个为他自己的语言世界所塑造的莫言。 这种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的不同,和作家的气质、个性相关,甚至和作家的身体状况也有关系。 鲁迅写不了长小说,他的文章越到后来写得越短,这和鲁迅所体验到的绝望感有关,他从小说写作转向杂文写作,就表明他对小 说那种迂回、曲折、隐蔽的表达方式已感不足,面对深重的黑暗现实,他更愿意用短兵相接、直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谓“ 放笔直干 ” ,就是这个意思。 这不仅和鲁迅的思想体验有关,也和鲁迅的身体、疾病有关。 莫言的小说则有大量的长句子,这点和鲁迅不同,他体魄强健,气息是不同的。 (选自 谢有顺《莫言小说的特质》,有删改 )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C ) A. 莫言小说的语言粗粝驳杂 , 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 , 显得狂放 、 恣肆 、 汹涌 , 这是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B. 莫言有意追求一泻千里 、 泥沙俱下的语言效果 , 因此它的小说语言谈不上精粹谨严 ,甚至有些作品过分放纵 , 不够节制 , 未必规范 , 显得粗糙。 C. 莫言不崇尚精雕细琢 , 不习惯慢写作 , 而崇尚一泻千里 , 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和磅礴 , 因此其小说语言难免斑斓而驳杂 , 令人不快。 D. 莫言并不愿意守旧 , 他将各种语言风格汇聚一炉 , 令读者印象深刻 , 不管读者是否喜欢 , 正是这样的风格塑造了莫言。 [解析 ] “ 令人不快 ” 夸大其辞,原文说 “ 有时也会令人不快 ”。 1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D ) A. 鲁迅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家的语言风格与作家气质 、 个性有关 , 也与作家的身体状况有关 , 在对比中指出了莫言小说中有大量长句的原因。 B. 文段用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的方法 , 列举汪曾祺 、 格非 、 苏童 、 贾平凹小说语言上的特点 , 在对比中指出这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 , 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多样化 , 但莫言比他们更为驳杂。 C. 选文前三段通过分析 、 举例 、 对比 , 阐释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表现 , 最后一段指出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D. 在表达方式上 , 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 、 叙述 、 说明等手法 , 分析论证了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 [解析 ] “ 分析论证了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 ” 理解不当,本文主要阐明了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